沈阳2017年17个关键词:向浑南布局向副城延伸

10.01.2017  19:34

  沈阳市代市长姜有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7%,沈阳具有实现预期目标的主要支撑。工业方面,占全市工业80%的三大千亿产业持续增长,汽车行业将有一系列新车型投放市场,机械装备骨干企业新增订货明显增加,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预计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0户左右,也将带来新增量。服务业方面,房地产市场交易保持活跃,物流、会展、电商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投资方面,已落实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570个,一批储备项目也将落地开工。消费方面,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预期比较稳定。

  本报梳理《政府工作报告》对2017年工作安排的重点、热点,希望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解析,聚焦沈阳经济社会生活发展的方方面面。

  1营商环境

  以零容忍态度整改突出问题

  目标导向,问题切入,查找在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方面存在的差距。开展五大专项整治行动,以“零容忍”态度抓紧整改百姓反映集中、企业反映强烈、社会反映普遍的突出问题。

  2“放管服”改革

  行政审批时限不超法定时限的40%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优化政府职能配置,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严格执行政府清单管理制度,在中德装备园试点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复制厦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模式,推进职能整合、流程再造,推广“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确保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办结时限不超过国家法定时限的40%。

  3供给侧改革

  扩大零审批、零收费园区试点

  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和实体经济支撑作用。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在降成本方面,努力降低企业水电气暖、物流、融资等经营性成本,降低税费及审批等制度性成本,扩大“零审批”、“零收费”园区试点。

  4项目带动战略

  集中力量抓好433个重点产业项目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开复工,集中力量抓好华晨宝马第七代5系、米拉国际汽车研发与检测中心、利源铝型材深加工、盛京金融广场、沈阳铁路综合货场等433个重点产业项目,地铁、城市综合管廊等135个基础设施项目,棚户区改造等55个民生项目。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加快实施一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全力做好项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着力解决制约项目建设的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等问题。

  5创新规划管理体制机制

  确保“多规合一”有效落实

  创新规划管理体制机制,建立部门业务联动、监控考核、动态更新等制度,确保“多规合一”有效落实。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做到发展目标、空间坐标和用地指标“三标”合一,抓好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四规”统筹,实现一张蓝图、一个平台、一张表单、一套机制,切实发挥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6布局“一河两岸

  公共服务向浑南布局向副城延伸

  按照“一河两岸、一主三副”的规划布局,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浑南新城区布局、向副城延伸,畅通新城与老城、主城与副城之间的交通联络。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支持苏家屯区开展市场化推进产城融合综合试点,加强县城、重点镇、特色镇建设,加快以县为单元的就地城镇化。

  7文化和体育

  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

  实施“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改造,确保市少儿图书馆迁建工程一期投入使用,市青少年宫、妇女会馆、市艺术学校等项目按期完工。

  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向市民免费、低收费开放,启动棋盘山户外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建设,办好沈阳市第十四届全民运动会、国际市民体育联盟首届市民冬奥会等大型体育赛事,打造足球城市品牌。

  8国企改革

  组建城投集团、地铁集团等

  推进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分类实施监管、分类推进改革、分类促进发展。改组设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组建金控集团、城投集团、地铁集团,搭建资产管理和处置平台,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改革,壮大产业引导基金规模。

  进一步健全航空、旅游、环保、养老等七大产业集团运转机制。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推进驻沈央企“三供一业”移交,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积极解决厂办大集体等历史遗留问题。

  9房地产

  化解库存 坚持分类施策

  化解房地产库存,坚持分类施策,针对商业地产,重点是向文化、旅游、养老等业态和住宅用途转化。针对中心城区和县域商品住房,把好土地供应“闸门”,继续化解县域库存,确保中心城区去化周期和房价稳定在合理区间。

  10实体经济

  培育一批“沈阳”品牌

  开展新动能培育行动,积极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业态,支持传统产业引入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落实重点工业优质产品补贴政策,培育一批“沈阳”品牌。开展企业规模升级行动,对重点产值增量企业、产品订单增长企业给予政策支持。

  11民营经济

  组织中小微企业参加贸易展示洽淡

  建设一批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成果孵化器,开展“互联网+小微企业”专项行动,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组织中小微企业参加贸易展示洽淡,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申办2018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

  12新兴产业

  争取庞巴迪Q400飞机总装项目落地

  建设装备制造业大数据中心,支持企业打造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开工建设50个新兴产业,争取庞巴迪Q400飞机总装项目落地,力争机器人产业产值突破90亿元。打造航空、输变电装备、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千亿产业链(集群)。

  13基础设施建设

  开建地铁2号线南延线和3号线6号线

  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开工建设地铁2号线南延线、3号线和6号线,完成1号线东延线和4号线北延线前期工作。完善城市快速交通系统,建设东一环、长青街、沈辽路等快速路,确保南北快速干道、五爱互通立交桥全面投入使用。实施西北连接线、中央大街跨河桥及二环快速路节点改造工程,打通环路连接线和重要交通节点。

  14就业和保障

  多渠道开发岗位 新增就业超8.8万人

  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实施万人创业工程,加强大学生、复转军人等重点人员就业服务,新增就业8.8万人以上。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确保养老待遇及时足额发放。改造80个老旧小区、1.2万户(套)棚户区,完成298台老旧电梯维修更新,基本完成1万套保障房,实施300万平方米节能暖房工程。

  15教育和卫生

  适时启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3500个,完成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达标改造。适时启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促进分级诊疗、多点执业,加快医大一院浑南国际医院、东北国际医院、沈阳积水潭医院建设,推进市中医院、口腔医院等重点医院迁建工程。

  16打造“沈阳港

  探索沈满欧等班列长效运营机制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优化口岸通关环境,积极打造“沈阳港”和空港经济区等开放枢纽,探索“沈满欧”、“沈满俄”班列长效运营机制。加强对口合作,以项目清单为抓手,建立与北京、江苏、厦门合作机制,实现互惠互利、共赢发展。

  17生态环境

  努力增加大气优良天数

  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改造辽河七星湿地、南塔等城市公园。继续淘汰治理黄标车,淘汰拆除600台燃煤锅炉,努力增加大气优良天数。启动细河、白塔堡河、小南河等黑臭水体综合治理。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经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