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经济区“群城市”质变升级为“城市群”
铺开辽宁地图,若以沈阳为中心,在半径150公里范围内,有七座城市对其簇拥环抱,它们分别是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和铁岭。
地理位置上的毗邻,使得八座城市天然相亲相近。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用战略眼光统筹谋划、强力推进,使得“群城市”结束各自为战,深度的优势互补与抱团发展为“城市群”强势崛起提供了不竭动力。
如今,在沈阳经济区这个“城市群”框架内,八座城市已呈“百舸争流”之势。而随着我省“6+4”专题调研的推动,八座城市凝神聚力,在同一张宏伟蓝图上携手同绘美好明天。
因势利导八城市共融共生变“一区”
“024”,沈阳市的专属电话区号,但自2011年8月28日零时起,与沈阳市相邻的抚顺、铁岭两市开始共享“024”区号。2014年5月24日零时,本溪市也加入了“024阵营”。
四座城市同享一个电话区号,这个细小的变化,是在沈阳经济区这个大盘子里,八城市捆绑发展、一体化推进的一个缩影。
沈阳经济区不是一个横空出世的新概念,而是城市群自发演进与省委、省政府因势利导、大胆尝试、积极作为结合的“名篇佳作”。
时间是记录沈阳经济区不断演进的最好坐标——
早在“一五”期间,作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沈阳经济区就已初显雏形。然而,受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等因素影响,在自然演进过程中,经济区所涵盖的城市之间的合作进程较为缓慢。
2003年,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启动,我省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高屋建瓴,大手笔谋划,积极推进区域合作。同年4月,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和铁岭正式签署辽宁中部城市群合作协议。一纸协议,标志着在政府因势利导、积极推动下,以沈阳为中心、辐射百公里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建设全面启动。
2006年,作为加快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突破口、核心和支撑点的“沈抚同城”拉开帷幕,一体化进程加速快跑。
2008年,在沈阳经济区第一次工作会议上,明确将“辽宁中部城市群”更名为沈阳经济区,并将阜新纳入其中。
2010年,沈阳经济区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此举意味着,这个由八座城市紧密结合而成的城市群,正式跃升为国家层面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等地区之后,国家批准设立的第八个试验区。
从2010年起,在沈阳经济区这块国家“试验田”里,一个个大胆尝试与探索不断涌现:从规划编制、城镇体系构建,到一体化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八座城市一体化建设果实累累。
2014年,省政府“6+4”专题调研内容之一,即为沈阳经济区。用挑剔的目光发现问题,用有力的措施解决问题,在这一主导思想下,并在多重战略机遇相继叠加的大背景下,沈阳经济区一体化正朝日臻完善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