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经济发展状况大调研历时两个月圆满结题
1月21日,按照市委统一部署,沈阳市启动经济发展状况大调研。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曾维强调,要以重任在肩的历史使命感和对沈阳未来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精心谋划、扎实推进、全面做好大调研,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确保赢得新一轮振兴发展主动权。截至3月底,5个专题调研组已全面完成调研任务,形成调研报告,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大调研的收获是多方面的,本报从今天起,将陆续呈现本次大调研“走下去”的经过及“捧上来”的成果。
沈城四月,草木芳菲。自然界的春天如约而至,新一轮振兴发展的蓄势勃发,则在谋定而动之中到来。沈阳市经济发展状况大调研经过两个多月的深入调研,到3月底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全面摸清了沈阳市经济发展的家底,掌握了最真实权威的第一手大数据。
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大调研共分为5个专题调研组,由市委常委牵头负责,重点围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及外资企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农业等领域,采取了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座谈交流、集中蹲点、借助外脑等多种形式,掌握到全市经济发展的真实状况,同时深挖了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筑谋事之基,行成事之道。沈阳市发扬毛泽东同志1930年开展“寻乌调查”时深入唯实的调研精神,深入基层,实事求是,开展的这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大调研,不仅为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的各项工作蓬勃开篇,同时,更为沈阳市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找准了主攻方向,为赢得新一轮振兴发展主动权打下了坚实基础,并为沈阳市先期谋划“十三五”的发展提供了战略参考。
深入一线创新方法
大调研摸清全市家底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毛泽东同志在开展寻乌调查时说:“要拼着精力把一个地方研究透彻,然后于研究别个地方,于明了一般情况,便都很容易了。倘若走马看花,如某同志所谓‘到处只问一下子’,那便是一辈子也不能了解问题的深处。”深入唯实的寻乌调查精神是本次大调研的指南,近百名调研人员牢牢地记住了这一点。
两个多月来,各调研组科学安排时间,心无旁骛投入调研,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真正扑下身子,带着问题走进企业车间、商务楼宇、宾馆酒店、村屯农户,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开展调查研究,掌握了最真实、最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获得了办公室看不到、听不到、想不到的真实情况。据初步统计,大调研共发放问卷近万张,走访各类企业千余家,召开座谈会90余个,深入挖掘和剖析典型企业近百家。
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各调研组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自身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现实分析与趋势分析相结合,理清了存量优势、找出了发展短板、发现了增长潜力,提出了实招良策,形成了一批时代性、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都很强的高质量、高水平调研成果。到目前,各调研组已形成产业发展状况总报告5篇,分报告和学习考察报告等近50篇。
市统计局副局长李争时概括说,与以往通过通讯手段收集企业经营数据等统计方法不同的是,本次调研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带着研究题目,亲自收集数据,多层次、广渠道、全方位地了解基层实际情况,杜绝在原有数据上进行修补。此举将对沈阳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彻底换血,以鲜活的数字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状况,帮助决策层找到破解改革难题的方法措施。
解剖麻雀唯真唯实
大调研服务科学决策
“一竿子插到底”搞调研,摸到了真实情况。比如高新技术产业调研组负责人介绍,通过对现有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与调查问卷的复查比对,调研组发现沈阳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企业在原先掌握的694家基础上,又新增了161家,比调研前增加了23.2%。大调研使决策者对沈阳经济发展状况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了如指掌。
大调研收获了真言实策。通过抽丝剥茧、由表及里地对征集问题进行深入诊断,
调研组梳理出一系列阻碍沈阳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产能过剩行业提供生产设备的工业企业受市场冲击严重,大部分企业订单不足;许多企业产品结构单一,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突出,企业用工成本逐年增高;小微型企业融资渠道窄,银行贷款门槛高;政府扶持政策缺乏连贯性,有些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
不粉饰太平,不掩盖矛盾,各调研组真实反映情况,表达真实观点,在此基础上拿出实招,提出破解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难题的对策措施。比如,针对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外资企业调研组在报告中就提出近期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挖掘潜力、开拓市场,长期加强与“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规划对接,加速推动高端引领、创新驱动、重点突破、转型发展等建议。
市国资委企业改革处处长刘明刚在接受采访时由衷地说:“以往我们是在各种材料中了解企业生产经营遇到的问题,现在我们走到一线,听企业职工和负责人亲口讲难处、摆问题,内心受到的触动更深,研究解决对策也更有紧迫性和方向性。”
转变作风积极作为
大调研凝聚发展共识
“我们这次来调研,就是想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搜集整理企业反映的发展难题,请大家不要有任何顾虑,敞开了说,我们会把问题带回去,并认真研究解决办法。”市外经贸局外商投资企业管理服务处副处长金德宝在与赛莱默水处理系统(沈阳)有限公司进行座谈时的一番话,吹开了企业总经理赵东辉脸上的笑容。他说,以往企业遇到难处才会去找政府,现在调研组主动来找企业,这是沈阳发展环境改善的最好证明。希望政府多搞一些不打招呼的随机性调研,这样才能了解企业发展的真实情况。
沈阳市副食集团投资资产管理部部长刘树成说:“以往也有调研组来搞调研,但都没有这次坐得久、问得细、搞得实。调研组是带着问题来的,这些问题针针见血,问到了我们企业的心坎里。”更多的中小微企业表示,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企业经营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大调研让大家看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大家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克服困难,加快发展。
大调研将情况摸底与解决问题同步推进。调研中,有企业家反映搬迁改造中要搞基建工程,但“跑手续”程序繁琐。对此,政府有关负责人迅速回应,考虑将相关行政部门的审批职能集中下沉,实行一站式办理。随后,调研组立即深入20户市属国有企业召开了5次座谈会,全面梳理各项审批程序和收费标准,并作出了对收费项目当免则免、当减则减,呵护企业共渡难关的决策意见。
许多调研人员都感触颇深地说,调研组真正走下去、沉下去了,一改所谓的“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的“盆景式”调研方式,而是深入到最基层了解真实情况。在得到企业和群众称赞的同时,机关工作人员也锤炼了工作作风,这样的调研才更有生命力。
截至3月底,5个调研组全部提交了深入翔实的调研报告,为沈阳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大调研活动画上圆满句号。这份历史性的答卷,将引领沈阳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不断增强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新常态的战略自觉,找准深化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从而更好地把握发展的主动权,确保在新一轮东北振兴中继续当先锋、打头阵!
本报记者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