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综保区(A区):联接抵达世界的“黄金通道”
城市向西,濒临近海;活力辽中,风生水起。2011年9月7日,沈阳综合保税区应运而生,双子A、B两区安插双翼,助力大沈阳加速腾飞。
封关运行5年,沈阳综保区对全区外贸增长拉动作用逐渐凸显,再造了一个“沈阳外贸”,成为沈阳发展“外向型”经济,实施“走出去”战略,构建向西开放重要战略平台的突破口。这个孕育着无限能量的口岸平台必将成为“中国制造”抵达世界的“黄金通道”。
日前,曾获国家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的商务部研究院外资所所长马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沈阳综保区的建设,是对这座城市的偏爱,更是历史给予的机遇与挑战;也是赋予了辽中人前所未有的责任与殊荣。沈阳综合保税区A区落户辽中,意味着全国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滚滚红利”将携卷着沈阳乃至东北的外向经济走向新的辉煌。
释放自贸区功能
“前驱载体”
今年4月10日,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沈阳片区揭牌仪式的举行,标志着辽宁自贸区沈阳片区正式启动建设。在当前东北经济整体增长放缓的背景下,自贸试验区的创建将成为沈阳振兴提速的新机遇。
新的机遇意味着新的挑战,新的挑战中同样蕴含着新的希望,作为将与沈阳自贸区共生共长的沈阳综保区,同样也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主要研究中国对外开放和外商投资、对外贸易政策的专家马宇告诉我们:在我国,综合保税区的设区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投资环境,最大化利用外资和技术引进。而自由贸易园区的设区目的是希望通过提供更便利的条件从而最大限度获取全球自由贸易利益。自由贸易园区将实现保税区达不到的“境内关外”的状态。
而综保区当然也有不可取代或缺的优势。目前,全国11个自贸试验区,都有综保区包含其中。就沈阳而言,前期综保区运行的经验与成果,必然会给沈阳片区的发展提供丰富营养,成为沈阳片区建设的“前驱载体”,伴随自贸试验区共同成长。
通达腹地和沿海的
“钻石节点”
“沈阳近海经济区是连接腹地和沿海的钻石节点,丰富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和沿海五点一线的内涵。”这是国家领导人对辽中的肯定与鼓励。
沈阳综合保税区(A区)作为安放在钻石节点上的璀璨明珠,迸发出的光芒不容小觑。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建成运营使“一不沿边、二不靠海”的大沈阳平添了“无跑道国际机场”和“无水国际码头”。所有进出口货物,在综合保税区即可办理本应到口岸办理的申报、查验等手续。这里承担着我国“深度开放”的国家战略,是东北地区连通世界的重要通道。很难想象,短短的5年,挺进沈阳的第十区的新辽中已经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新平台。“沈阳综保A区是沈阳的出海门户和开放窗口,我们要集中智慧和力量,使之成为聚宝盆和投资洼地。”辽中区委书记陈世海一语定音。
一张交通组织架构图,颜色多样,圈圈层层的交通网线将我们带入到沈阳综合保税区(A区)高度发达的立体联运交通体系之中。
这里地处沈阳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域,作为外向型经济窗口,在一小时经济圈内,可抵达辽宁中部城市群的8个城市,覆盖人口2400万,成为连接腹地与沿海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枢纽。
从交通上看,这里经通海产业大道,上行可直达桃仙机场,下行可直达营口港,多条高速直达大连港、盘锦港,全线贯通的出海货运铁路使辽中成为联通辽蒙欧、辽满欧国际通道和重要枢纽,搭建了铁海联运、公铁联运、空陆联运多式联运平台,实现了同海港、空港的快速链接,是沈西工业走廊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的“出海必经之地”。
显然,综保区的区位优势凸显,再加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双重优势,以及“一带一路”建设和中韩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都为综保区A区的提升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创新复制成功新模式
国境之内,关境之外,正是综合保税区的神奇之处。
沈阳综合保税区成立以来,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和企业需求,积极优化营商环境,提高监管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优势,成功复制推广了上海自贸区“集中汇总征税”“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简化无纸通关随附单证”等8项创新制度,帮助企业实实在在的享受到综合保税区的政策红利。
中航沈飞民用飞机有限公司开通了在综保区海关“集报集缴”业务试点,圆满解决了该公司的进口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对温度和时间要求严苛的问题。该公司进口的碳纤维预浸料在运输途中需要维持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只要温度略有升高,商品便失去了使用价值。因此在运输过程中必须填充干冰来维持低温环境,即便如此,干冰的保持时间也只能维持72小时左右。
由于企业要办理减免税业务,货物往往需要在仓库储存5至10天才能完成清关,在此期间,企业要不断的补充干冰,不仅需要大量的费用,商品品质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开通“集报集缴”业务后,企业可以通过“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的方式迅速办理货物实际进出区手续,再在规定期限内集中报关。货物运抵当天就可以运送到厂,大幅提高了通关效率,降低了企业成本。
沈阳综保区海关还根据总署的部署和安排,推广了“自报自缴”“批次进出、集中申报”“集中汇总纳税”等便捷监管措施,企业可以按照自身生产经营需求,向海关申请开展相关业务。
沈阳综保区海关负责人表示,该关一系列监管创新制度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实践经验。随着辽宁自贸区的正式落地,综合保税区更将大有所为,海关将加快推进自贸区海关监管创新制度的复制推广工作,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将沈阳综合保税区打造成辽沈地区政策高地,发挥综合保税区的聚集辐射作用,助力辽沈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投资洼地工业崛起
2017年,辽中管委会将继续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加大改革创新的工作力度,积极复制自由贸易区新一批改革试点经验,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全力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三个中心”“三个基地”。“三个中心”即东北亚保税物流集散中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建设进口商品展示保税交易中心。“三个基地”即国际知名的重大装备制造保税产业聚集基地,境内外检测、维修和售后服务基地,大宗商品仓储、分拨、配送基地,将沈阳综保区A区最终建成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世界一流综合保税区。
据沈阳综保区A区工作人员介绍,A区现有企业42家,其中实体出口加工类企业5家,仓储物流企业1家,累计投资近10亿元人民币,涉及物流、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化工、纺织服装等多个行业。引进的外资企业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A区内水、电、路、气等基础配套设施齐全,园区内保税仓库达到5万平方米,可满足重装设备、恒温、低温、超低温等各类生产生活货品仓储需求及各类项目入驻的需求。
因为综合保税区具有“境内关外”功能,使区内企业在税收等方面可以享受“入境不入关”的特殊支持政策。进入保税区的国外货物不算进口,不收关税;国内货物入区视同出口,符合规定的可实行出口退税。
“在保税区,因为一些在境外采购原材料和产品直接出口的企业享受到境外和国内的一样优惠政策,免除了一些进出口的关税,使企业节省成本且利益最大化。”辽中区外经局局长章国英说,保税区具有“境内关外”的功能,对调整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放心买洋货百姓得实惠
去年11月15日,沈阳综合保税区首家进口商品直营店开门迎客,让消费者体验到进口商品的实惠。
可以看到,沈阳综合保税区在其特有功能推动当地产业链条健康、可持续、外向发展的同时,惠及普通市民的“红利”,也逐渐显现。
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受益的一定是企业与市民,除此而外,更直接让百姓得到实惠的是,今后有可能会接触到更多进口商品。综合保税区有了国外商品展示的功能,像汽车、葡萄酒、手表等“洋商品”都有可能到区内展销。封关运行后,会给本地及周边消费者带来更优惠的国际化购物选择,让百姓不必走出国门,就能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
为此,专家举例说明:因为综合保税区进口的商品执行的是11.9%、32.9%税率,与直邮执行的是的15%、30%、60%税率相比较低了很多。比如进口红酒,100元人民币一瓶的红酒,能为消费者节省27.1元。平行进口汽车打破了经销商4S店销售模式,不同品牌汽车价格有区别,100万元一台汽车,能为消费者省27.1万元。随着综保区的发展,一些“热门”的国外商品将涌入综保区,如食品、母婴用品、水果、服装及奢侈品等,不但保质保真,降低价格将达到30%-70%。
新的机遇,新的起点。沈阳综合保税区A区,近海经济区内4.2平方公里的区域,在地图上只有一“点”。国家形成内陆口岸开放战略决策,使这一“点”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沈阳综合保税区,不仅承载沈阳及周边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梦想与希望,而且将搭建起“一带一路”经贸交流的“通道”,重新书写东北经济振兴的财富传奇。
策划辽中区委宣传部 撰文徐娜、杜争华、胡晓明
摄影张同波、安呈浩制图制表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