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道路工程有了“二代身份证”
“对于道路工程信息而言,过去的纸质档案应该算是一代身份证,而如今我们在电脑上看到的,就是二代身份证。”市城建档案馆相关负责人说。
12月27日,记者在市城建档案馆一台电脑上看到,沈阳各条道路下的地下管线都已呈三维立体化,而且点击某个工程,会立刻弹出该工程的详细信息,具体到有道路多长、多宽,是谁修的,哪年修的,信号灯有多少,井盖有多少……目前,该系统已经收入了从2011年至2015年度所有的整修项目,共计722个。
城市的“血管”和“神经”放入“云端”
地下管线历来是城市的“血管”和“神经”,据资料显示,沈城地下管线按大类可分为民用、军用和工业类。其中,民用类管线分布最为广泛,而且,沈阳市区存在一定数量的老旧管线,大多是日伪时期铺设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太原街区域,七八十年过去了,这些老旧管线还在使用。
“根据我们调查,沈阳市内管线权属单位有上百家。以往,一些专业管线权属单位不能及时向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移交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地下管线数据不能实现更新,逐渐就失去了其价值。”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其实,不仅是资料不清,由于传统的二维管理方式难以准确、直观地显示地下管线交叉排列的空间位置关系,近年来沈阳在施工过程中挖断管线,造成管道爆裂,供水、供气或通讯中断等事故时有发生。
改变从2010年开始。这一年,沈阳为缓解交通压力,开始全市大规模整修道路。借着这次机会,市建委全面收集工程信息,特别是道路下的地下管线,最终在2013年建立了道路整修工程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目前,该系统收入了从2011年至2015年度所有的整修项目,共计722个。系统利用强大的地理信息技术,以图形方式展示了整修工程相关信息,提供了对整修工程基本信息、实名制信息和电子档案等信息的管理、维护、查询和统计分析的功能。
在位于浑南区的沈阳市城建档案馆,记者看到,在该系统地下部分,整个沈阳市地图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各色管线,工作人员选取一个具体位置,放大后,清晰显示了该位置处城市道路下分布的各种管线的具体位置、填埋深度以及各管线之间距离。“如果管线之间距离不规范,系统就能自动显示出来,监管单位可以通过这个系统来监管,管线单位及时整改,从而保障管线安全运行。”市城建档案馆一名技术人员告诉记者。
据介绍,沈阳道路整修工程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是按照“市域一体、统一架构、资源共享”原则,依托云计算中心,采用4G、二维码、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构成的。“这套系统对各类城市建设数据进行动态化、智能型采集、处理和存储,为领导决策、项目论证、规划设计、工程施工、抢险救灾、城市管理等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查询、检索和利用服务。”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