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锡伯族敬拜“喜利妈妈”

25.02.2015  16:25

  今年除夕夜,在沈北新区黄家街道八家子村,三代同堂的锡伯族一家也开始准备他们的“新年”。家里呈上供品,敬香鸣鞭,族人叩拜,半炷香后,78岁的吴吉山老人与一家人把供奉在西屋西北角的毛头纸袋里的“喜利妈妈”,毕恭毕敬地请出,并将“她”挂在屋内。

  据了解,“喜利妈妈”是一条两丈九尺长的麻绳。它是锡伯族人由结绳时期流传至今的“无文字的家谱”,系挂着辛苦一年庇佑锡伯族人的“喜利妈妈”,凝结着一个古老少数民族延续千年的民俗和文化记忆。“喜利妈妈”是锡伯族的始祖,译为汉语即为“子孙妈妈”之意。

  记者看到,“喜利妈妈”上系着小弓箭、布条、铜钱、小箭袋、嘎拉哈等物什。吴吉山表示:“这个小弓箭表示家里添了一个男孩儿,布条表示女孩。铜钱喻示生活富裕,木叉喻意丰收。而嘎拉哈,又叫背式骨,借谐音表示辈数,加一个嘎拉哈,就说明又添了一辈人……”吴吉山老人告诉记者,敬祭喜利妈妈,从除夕直到农历二月二,再将喜利妈妈拢在一起,放回纸袋里,扎好封口,供奉到西屋西南角。除了供奉“喜利妈妈”,锡伯族至今还保存着古老的渔猎遗风。年三十早上,村里的青壮年和孩子便来到河面上捕冰鱼,家里的妇女、老人就忙碌着剪窗花、贴福字、炖酸菜、包饺子。锡伯族春节期间还有发面饼、苏子盐饼、油渣饼,韭菜合子、南瓜饺子、豆面夹嘴、鞑子粥等许多特色食品。

  锡伯族春节历史悠久,虽与蒙、满、汉等民族长期杂居和交融,但同节不同风,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相对完整体系,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

  据了解,锡伯族在全国有17.2万人,辽宁就达到12万多人。而沈阳更是锡伯族的主要聚居地,有5万人之多。沈北新区锡伯族人口占沈阳锡伯族人口的50%左右。

沈阳市和平区打造沈水之阳文旅创意产业带
  6月6日,在和平区文旅局指导下,辽宁频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6月11日开幕
  辽沈晚报记者王琳报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开辽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