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龙舞三百年(组图)
农历正月十三,沈北张氏皇苑龙舞龙团队来到辽宁大剧院广场,舞龙闹新春。
74岁的张仲发是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的第十五代传人,他手里的龙球就是舞龙表演中的指挥棒,舞得好不好,全在龙球的引导。
2017年6月10日,张仲发创办的女子舞龙队来到沈阳故宫表演。女子舞龙队除了龙头,都由女队员舞动,别具特色。
在龙球的引导下,一条长龙盘旋成宝塔的模样。
龙皮的绘制要求十分精确,为了一条线的位置,大家常常要争论一番。
三百多年风雨,十七代人传承,在沈阳沈北新区活跃着一个祖祖辈辈舞龙的家族。
74岁的张仲发是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的第十五代传人,张家的舞龙可以追溯到清初,因为被皇太极召入宫中表演,被赐名“皇苑龙”,从此名声大噪。
上世纪五十年代,张家搬到沈北新区大古城子村,每逢春节,张氏皇苑龙舞龙都是村里的重头戏,受欢迎程度堪比后来的“春晚”。
张仲发从小看着长辈舞龙——父亲张珍舞龙头,老叔张祥负责舞龙球。他耳濡目染,慢慢地喜欢上了舞龙。后来接了父辈的班,开始正式舞龙,但当时舞龙挣的工分不如种地的工分多,妻子一度非常反对,甚至闹得掀翻了桌子。张仲发至今还记得当时妻子的一句气话“舞龙还不如去捡粪”。各种压力面前,张仲发不得不暂时放弃了舞龙。
虽然身处逆境,但张仲发还是偷偷地和老叔张祥学习舞龙球的技艺。
“舞龙球是舞龙中最核心的技艺,龙球的走向决定了整条龙的走向。老叔曾经编创了适于北方大汉表演的72个套路,并绘成《72套路舞龙书》。虽然这本书没有传下来,但老叔在去世前教会了我30多个套路,这也成了今天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的基础。”张仲发至今对老叔深怀感激。
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张仲发和舞龙技艺迎来了一次转折——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代代人的口传心授很难完整保留舞龙的全部技艺,张仲发决心以申遗为契机,把前人留下的这门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全家动员,准备材料。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7月,沈阳市人民政府终于批准“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加入沈阳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4月,“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张仲发告诉记者:“与南方的龙相比,张氏皇苑龙龙体长、龙身粗、龙样憨、懒中带壮,老百姓也戏称‘懒龙’。名字里带‘懒’,可舞龙是不能偷懒的,偷懒也舞不好。”
春节前,家家都开始忙着采购年货,张仲发和他的老伙伴却聚在一起忙着赶制一条新龙。买布料、选颜料,在社区里支上一张大案板开始画龙皮,一直忙到年根儿底。
春节一过,他又召集家人,为正月的表演做准备。七十多岁的老人,忙起来就像完全换了个人。
元宵节前,他们受邀来到福陵社区表演。天空飘着雪,张仲发手中的龙球上下翻飞,28米长的龙在13个队员的舞动下紧随其后。队伍最后一名是张仲发的孙辈,算起来已经是第十七代传人,虽然技艺并不娴熟,但他是舞龙技艺的希望,是未来。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首席记者 查金辉
(责任编辑:李京) 作者:查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