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沈阳76岁老人留给人间最后的礼物
3月12日15时25分,76岁的市民刘守义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病逝。当天,72岁的妻子时兰遵照丈夫遗愿,将其遗体无偿捐献。刘老临终前,给子女留下一封亲笔信,看哭了所有人。3月14日,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对此事进行了采访。
“人生一世终有尽头,我们夫妻不能同日生,也难做到同日死,但我们二人同年同月同日办理公证捐遗,很有意义……也希望我们的孩子怀着平常心对待此事:当我们一方辞世后,请按遗体捐献的约定要求,尽快按约定通知红十字会遗体接收站。”这是一封用苍劲有力的行楷撰写的家书,尽管只有短短的数百字,但令每一位看到这封信的人为之动容。
写信人叫刘守义。他生前曾是原沈阳市食品厂办公室主任,退役军人,中共优秀党员。2017年11月初他被确诊为晚期肝癌,为不给老伴、子女添烦恼,他一直隐瞒着病情。今年春节大年初六,家人才意外知晓了他的病情。3月12日他因病抢救无效去世。按照他生前遗嘱,家人帮助他实现了捐遗愿望。“有些人眼睛看不见光明,如果我们捐献出眼角膜,就能让他们看到多姿多彩的世界。”时兰老人告诉记者,这是生前老伴常爱唠叨的一句话。去年4月19日,夫妻俩手牵手赶到沈阳市红十字会,双双签下遗体、眼角膜捐献协议并公证:逝世后捐献遗体、器官,用于医学研究和帮助有需要的人。
采访中,记者得知一个感人细节:刘老临终前,紧紧握着妻子时兰的手不愿松开,他还一再特意叮嘱妻子捐遗的事。“最后,他还和我约定好天堂里再见……”时兰老人哽咽了。时兰老人告诉记者,夫妻二人都曾学过医学,担任过医生。“百年之后将遗体捐给国家用于医学研究,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那时,我们俩都成为‘无语大师’,这样的人生才更有意义。”刘老曾这样对妻子说。
“刘守义这种无私奉献的行为,是一种造福社会、荫及后人的善举,对于医学事业发展意义重大,值得称道。”沈阳市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窦伟说。沈阳晚报、沈报融媒主任记者唐葵阳文并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