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宏忠:科尔沁沙地樟子松固沙林并非 “抽水机”
辽宁省彰武县的章古台镇在我国的防沙治沙历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我国最早开展乔木树种引种固沙试验的地方。由中国林科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荒漠化所)联合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单位共建的樟子松固沙林生态系统综合观测试验基地成立于2001年,占地面积 30 亩,试验基地的观测包括了水、土、气、生等各类生态要素,其中重点是对樟子松林“四水”转换过程的观测,包括大气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及林木蒸腾等四方面。
关于樟子松固沙林的耗水,过去主要通过水量平衡的方法来估算。研究团队通过引进先进的观测手段,经10 多年大样本量的连续观测结果,计算出章古台现实林分的年蒸腾量占年降雨量的比例多年平均为 42%,个别干旱年份可达到 60%。这一成果为在我国防沙治沙中落实以水定林的方针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章古台地区50 年代地下水位普遍比较高,但从 60 年代直至 2020年之前,这里的地下水位总体上呈持续下降的趋势。据测定, 2020 年前的 16 年期间章古台三家子林区的地下水位平均为 5.47m,最低一度下降至 6.13m(2018年)。研究团队通过挖掘试验,再一次证实了沙地樟子松根系分布浅的特征,其85%的细根分布在 地表下60cm 土层之内,也就是说大部分细根无法通过毛管作用利用到地下水。结合稳定同位素试验,研究团队给出判断:樟子松固沙林既不是造成这一地区地下水持续下降的主导因素,樟子松本身也不以直接利用地下水为生存的前提,其水源仍然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这一成果为在我国的防治治沙实践中落实适地适树的方针,并进一步推广樟子松固沙造林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以上研究成果纠正了樟子松固沙林是“抽水机”的错误认识。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樟子松引种造林面积已达 80万公顷,樟子松无疑已经成为我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主要的针叶乔木树种之一,这缘于其典型的抗旱、耐寒、耐瘠薄的优点。目前,三大标志性战役的主要片区都有樟子松成功的引种造林,这一优良树种理应继续作为各片区防风固沙中的主要树种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党宏忠,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许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