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沱河流去的日升日落
在这座海拔4516米的小镇,最特别的是位于镇东的一栋砖红色小屋,色彩鲜艳夺目,设计动感十足,一条长江龙的雕刻立在门前,栩栩如生。
天刚蒙蒙亮,屋内就有人窸窸窣窣地起床、洗脸做饭,监测高原环境。零下约30摄氏度的天气,小镇上人烟稀少,游人和访客也止步于严寒。但仍有不少人,坚守在这座小屋里。在这个被称为长江源头水生态环境保护站的房子里,他们可能来自全国各地,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志愿者,他们服务的组织叫绿色江河。
这是一个以志愿者为主维护日常工作与运行的组织。每年,都会有几十位甚至更多人从全国各地至此志愿服务一个月。他们有的投入到斑头雁的守护中,有的参与烟瘴挂(地名:编者注)的科学考察,还有的就在保护站干些做饭、打扫卫生的杂活。事情虽小,但他们全情投入。这些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经过严格的面试,经过一段时间的高原适应才能最终来到这里。每一个人都怀揣着一颗真诚的心。
在志愿者的努力下,保护站里有了高原电台,有了“长江一号”咖啡室,还运营起了邮局。
青藏线上的游人、背包客、骑行者以及歇息在小镇上的大卡车主们路过这里,可以静静地阅读一本书,了解环境保护;可以选取几张当地明信片,盖上长江源头的邮戳发往家乡,又或者可以享受一杯免费咖啡,那是城市里咖啡馆的客人多点一杯,送给参与“带走一袋垃圾,呵护长江水源”活动的游客和保护站的志愿者的。
曾有报道说,这些来到保护站的志愿者大抵分为三类:学生、辞职的、换心情的。听上去,好像以保护长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为己任的绿色江河招来的都是一些与环境保护无关的人。
但是,不到这个自然环境中来,任何原因都只是猜测。因为没有丰厚的金钱回报,没有稳定的未来发展,没有舒适的自然环境——海拔4500多米的高原,氧含量比平原地区低了1/3,极有可能出现高原反应,甚至危及生命——这么多人却年复一年、前仆后继来到这里的原因,绝没有那么简单。
2015年8月,福特汽车环保奖来这里回访,访谈了服务于此的数位志愿者。他们中有人放弃了出国留学的准备,来这里服务。有的感悟于当下环境污染的现状,来这里补偿。更多人则是被创始人杨欣数十年如一日保护长江源的精神,以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所感召来到这里。
自然环境也许残酷、严峻、现实,但却教会了志愿者们谦卑、真诚、付出、友爱,回归纯真、回归简单。
与夏天相比,冬天的小镇安静了很多。然而,保护站的志愿者们,却始终坚守在这里。就像雪山冰川上融化的水流到这里结成了冰,然而,凝神细听,那看似沉厚的冰面底下,依然能听到水声的流淌,咕咚,咕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