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库建设沈阳北部新兴产业基地(图)
核心阅读
近年来,法库县结合自身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以及区域优势和产业基础,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抢抓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机遇,在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大框架下,整合域内外资源,强化错位发展,实施“品牌兴县”战略,弘扬“争第一、创唯一”的法库精神,强化“工业兴城、市场兴城、文化兴城”,打造“中国瓷谷、北方通航、中国牛县、山水法库”四大产业品牌和“大辽福地、宰相故里、白鹤之乡、人文法库”四大文化品牌,走出了一条具有比较优势的县域特色发展之路。
法库正处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时代,处在县域经济重新“洗牌”的阶段,处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法库紧紧抓住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有利时机,想在前头、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加速推动法库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加快实现“建设沈阳北部新兴产业基地、区域中心市场、现代田园城市”三大目标,力争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法库建设成为沈阳与长春之间最具竞争力的城市。
“买全国卖全国”
“中国瓷谷”名副其实
走进“中国陶瓷谷大市场”,你几乎能找到所有的陶瓷产品,这里真正实现了“买全国卖全国”,“中国瓷谷”名副其实!
法库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陶瓷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中国黄河以北最大的领军型陶瓷生产、研发、销售基地,综合排名全国第四,被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授予“中国瓷谷”称号。目前,法库陶瓷产业集群已建成面积20平方公里,有卫生洁具、艺术陶瓷、陶瓷市场、现代建材、陶瓷科技成果转化5个产业园区,引进242家陶瓷企业,建设各类生产线436条,预计全年实现产值600亿元,带动就业7.5万余人。
“法库瓷”已辐射东北三省、内蒙古及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区,远销美国、俄罗斯、西班牙、日本、韩国、朝鲜等多个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为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法库采取政策扶持和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科技含量、推动产品转型升级等办法,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其附加值,组建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国家级陶瓷产品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以及市场、会展、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孵化了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引进台湾及清华大学、化工大学等研发团队和专家队伍,目前已经研发先进陶瓷项目20个,申报发明专利15项,法库已告别贴牌创品牌。
美国陶艺大师雷菲力在现场创作
品质的提升,让“法库造”的陶瓷品牌叫响大江南北。法库已有30余家企业注册70余个自主品牌,“中国瓷谷”企业已拥有辽宁省著名商标3个、沈阳市著名商标4个、辽宁省名牌产品4个、沈阳市名牌产品8个。陶瓷产业带动下的物流产业快速兴起。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集产品展示、仓储物流、电子商务、陶瓷研发、金融担保、星级酒店等于一体的陶瓷企业营销总部——海特曼陶瓷商贸物流园已落户法库并建成投入使用。
“中国瓷谷”——法库陶瓷产业集群,全国综合排名第四,是中国黄河以北最大的陶瓷产地和集散地,“中国陶瓷谷大市场”,拥有近千家商户,近百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已形成“买全国卖全国”格局,拉动就业7.5万余人。图为第九届沈阳法库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开幕现场。
“中国瓷谷”绽放文化创意之花。为打造“中国瓷谷”文化,从2007年开始先后在沈阳和法库举办了九届“沈阳法库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相继开展了陶瓷文化讲座、陶瓷艺术书画展、陶艺大师现场展演等系列主题陶瓷文化活动。2013年9月,以建设“东北亚创意陶瓷中心”为目标的沈阳法库陶瓷文化创意在“中国瓷谷”落地开花。它是以国内外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创作为主体的集艺术陶瓷创作、设计、展示、生产、销售、培训、服务为一体的陶瓷艺术产业基地,在全国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11月4日,在法库县举行的“品牌建设——辽白瓷”研讨会上,对外发布了一个惊人的信息:发现具有千年历史的“陶瓷器”窑址6处。“辽白瓷”这一名号,追溯历史应该在契丹所建立的大辽国时期。这一极具游牧民族特色的瓷器在当时极被崇尚,尤其是辽白细瓷多为契丹贵族所专属。在唐、宋、辽时期,“辽白瓷”的品质十分精美。因循古法,精心烧制,一个名为“辽金源大辽瓷”的注册品牌在沈阳法库陶瓷文化创意中诞生。“辽金源大辽瓷”由沈阳辽金源陶瓷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它选用辽宁本地特殊优质硅酸盐矿物原料精制而成,瓷胎莹润剔透、光彩照人,是高档白瓷中的佳品。它的研发生产,让千年“辽白瓷”在法库重放异彩,也为法库陶瓷创意产业注入了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