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锦州建设年”帮企业解难题132个

19.01.2016  09:33


  本报讯 2015年12月30日,由百姓投票选出的 “锦绣人家侃幸福·2015锦州百姓最关注的十件大事”征集评选活动揭开“盖头”,“法治锦州建设年”活动榜上有名。

  百名法官、检察官、干警进企业,与企业沟通联系641次,为企业排忧解难,解决132个困难问题。把政法机关出台的“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振兴”十项措施实实在在落到了实处;1675名普法宣讲员深入企业、单位、军营、学校、村屯、社区,送法治到基层;2600多名行政执法人员全部持证上岗。

  在锦州东湖公园,有法治文化广场;在锦州监狱,有警示教育基地;在锦州苹果园,有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社区法治书屋”“法治文化长廊”“法治街路”“法治文化街园”在锦州更是层出不穷。

  这是2015年锦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启动的“法治锦州建设年”活动的一个精彩缩影。

  “一年来,全市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锦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目标,夯实法治锦州建设基础,落实依法治市基本方略,法治政府基本形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切实得到尊重和保障。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尚法守制、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安定有序的法治锦州新格局。 ”锦州市委政法委领导告诉记者。

  今年以来,锦州市紧紧围绕 “法治、责任、阳光、服务、惠民”建设法治政府。在重大问题决策中,实行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目前20多家政府部门聘请了法律顾问,对重大行政执法案件实行集体讨论决定,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在全省率先实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提升了公职人员依法决策履职意识。对涉审事项进行了严格清理,共取消下放2246项,削减53%。特别是建设工程项目的审批,用章由153个减少到39个,削减74.5%。

  基层巡回法庭审判车开进了田间地头,成为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政法部门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不断拓展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联合印发了《强化案件证据规格、加大指控犯罪力度、确保刑事案件质量》文件,稳妥推动司法体制改革。审判机关建立了民事、刑事、审监专业法官案件讨论会议制度,并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两级法院当场立案率94.6%,同比上升110%,开展庭审案件网络直播、法律文书公开上网,并配备23台基层巡回法庭审判车,打通了“司法最后一公里”服务;检察机关开展规范司法行为活动,配备了移动式摄像、办公设备,实现办案全程录音录像并随卷移送,终结性法律文书全部公开上网,稳步推行检察官内部办案责任制,细化过错认定标准和问责条件,切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审查受理侦查机关应立不立案件48件,依法抗诉刑事、民事、行政案件155件,对监管机关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15件;公安机关强化案件办理质量,严格实行“下审一级”和“归口法制审核”,共审核案件4959件,纠正执法质量问题186个。同时建成标准化办案中心9个,改造基层派出所办案区107个,建立警务公开微博微信账号27个,窗口单位、派出所全力推动警务公开。通过整合资源实现“110”“119”“120”三台合一, 24小时接受广大群众的报警并展开救助,开展“千案双评”活动,评查案件1853件,处理违法违纪政法干警28人。

  在锦州,全市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公职人员重点普法,依法履职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组织公职人员学法2300余场,培训15.2万人次;全市5万多名国家公职人员参加了学法普法考试,优秀率为93%。法治培训进党校,两级党校开办40期培训班,培训3300多人次;法治教育进课堂,全市261所中小学校配齐了法治副校长,校外法治辅导员。通过市县两级的“法治大讲堂”、法治文化大集、法治文化小分队、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载体,真正做到了 “法治宣传入户、法律宣讲到人”,受教育面达到95%以上。现在,村民或市民遇到矛盾纠纷都知道翻翻普法小册子,问法律明白人找答案。

  □孙松玲/本报记者/赵晓强

  登门入户进行法治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