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洛杉矶VS雾霾 半个多世纪的战争
沈阳的环保人说,我们为之努力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让我们的后人不再为雾霾的存在而抑郁,让他们拥有更多灿烂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清澈的河流、宁静的自然、纯真的笑脸……
你知道吗?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洛杉矶,也曾经历过雾霾之痛:对许许多多的人来说,早晨醒来后,会小心翼翼地打开窗帘,让气象状况决定每天的出行,依雾霾存在与否左右自己的心情……这,就曾是半个多世纪前,美国洛杉矶人的生活。
今天,面对不再陌生的雾霾,我们究竟该怎么做,也许美国洛杉矶的经历,会像一面镜子,对我们有所启示。
1943年7月26日清晨,当洛杉矶居民从夏梦中醒来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惊慌失措:浓密的烟雾笼罩着城区,三条街区以外的景物模糊不清,空气中弥漫着刺激鼻腔和咽喉的气味,很多人双眼刺痛,泪流不止。很多民众误以为受到了外敌毒气弹袭击。当地政府赶紧辟谣称,这是洛杉矶的大气中生成了有毒物质。
洛杉矶由此踏上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空气治理的艰辛之路。
洛杉矶就已遭受雾霾,工业废气遮天蔽日,当地居民曾误认为发生了日食天象
1945年2月
洛杉矶郡议会颁布禁止大量排放废气法案,并成立大气污染治理监督办公室。然而,该郡只有洛杉矶市同年采取了相同的废气限排法案,其他45个市却无动于衷
1946年底
《洛杉矶时报》邀请空气污染治理专家雷蒙·塔克撰写专栏文章,分析洛杉矶雾霾问题以及应对方案。塔克反复强调一个理念:烟囱不是造成雾霾的唯一源头,罪魁祸首是私人焚烧垃圾、大卡车尾气等。他还指出,郡属大气污染治理办公室缺乏有效治污的影响力与立法权,而郡辖属各市又不能同心协力共同治理地区污染。他倡议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统辖全郡治污的大气污染治理机构
当时好莱坞的一名演员推出了”雾霾罐头”,并设计了一段广告词:“你有敌人吗?有的话省下买刀的钱,把这个罐头送给他吧——众多好莱坞影星力荐。”这种罐头标价35美分。
20世纪90年代
在洛杉矶政府全力推动以及当地企业和民众的积极配合下,洛杉矶才终于拨霾见日,甚至被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视为治理雾霾的榜样
二战期间
洛杉矶成为美国工业基地,空气质量大幅下降
1945年8月
为了让更多的辖属市积极治理空气污染,洛杉矶郡发起大规模的舆论宣传,让民众和政客了解治理空气污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该郡卫生局官员施瓦陶特在当地报纸撰写系列文章,分析当地雾霾的起因
1947年
洛杉矶郡政府不顾石油公司和当地商会的强烈反对,毅然采纳了塔克的建议,通过立法建立了美国第一个联合大气污染治理机构——洛杉矶郡大气污染控制区。该机构实施的第一项措施是创立地区废气排放许可体制,要求该区主要工业企业必须申请获得废气排放许可证
同是1947年
禁止个人在后院焚烧垃圾法案,抵制家庭使用浓烟滚滚的烟熏炉运动,将民众推到了治污之战的前沿。当地约30万户家庭的垃圾焚烧炉冒出黑白相间的浓烟和飞絮。虽然家庭主妇抱怨空气中的悬浮物污染了晾晒的衣物,但居民仍强烈反对政府出台的个人禁止焚烧垃圾的条例,他们认为炼油厂才是空气悬浮物产生的根源,而后院垃圾焚烧炉并不影响空气质量
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
对洛杉矶而言,治理大气污染是一场从上至下的角力:在这一阶段,当地政府大刀阔斧地出台系列禁令,如工厂减排、严禁垃圾场露天焚烧垃圾、控制炼油厂废气处理等,这些措施将空气中悬浮物减少了2/3
1958年
垃圾收集方案正式得以实施,个人焚烧垃圾的行为也最终被规避
洛杉矶雾霾告诉我们什么?
由两位美国记者撰写的 《洛杉矶雾霾启示录》一书,将洛杉矶人民耗费半个多世纪力战雾霾的历程真实展现。本书作者雅各布说:“如果回过头去看,你会发现真正推动这项事业的是那些普通的民众。”
作为该书的中文翻译曹军骥,对于洛杉矶治理雾霾,做了如下阐释。
花费了半个多世纪,洛杉矶才真正赶走雾霾
1943年7月,洛杉矶出现了第一场非常明确的烟雾污染,当时空气中弥漫着浅蓝色的浓雾,带有刺鼻气味,很多人把汽车停在路旁擦拭眼泪,人们一度以为是受到了日本化学武器的攻击。刚开始,各界人士都很茫然,不知所措,经过大概10年摸索,加州理工学院斯米特教授率先发现,污染来自机动车与工业尾气的光化学反应产物。洛杉矶在很长一段时间被称为“烟雾之都”,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即使在发现雾霾起因后,洛杉矶仍花费了半个多世纪才真正赶走雾霾。
从1943年第一次雾霾的出现到1970年《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洛杉矶经历了整整27年,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政客不积极参与污染治理,其中就有曾任加州州长的里根总统;工业界、汽车制造商等利益相关方不仅不配合,还通过其政治影响力干扰相关立法进程;民众也对污染治理的相关税收、对车辆强制年检等制度存在不理解;而城市的发展又带来机动车使用规模的一再扩大,使已经良化的环境再度恶化,陷入“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
治理污染,靠抖机灵耍小聪明是没有出路的
洛杉矶漫长而曲折的治霾过程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首先,必须高度重视科学研究,找准污染控制的基本方向。洛杉矶很早就启动了空气污染的科学研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高水平的科技攻关。1968年成立的加州空气资源局,几十年来引领了美国空气污染的科研水平、控制技术、标准制定、法规条例等进程。
其次,对污染治理的长期性要有足够的认识,不能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在被污染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洛杉矶政府曾被迫向公众求助,但令人沮丧的是,在研究了汗牛充栋的各种“奇思妙想”之后,发现没有一个是管用的。在雾霾污染发生的头几年里,当地政府官员、高级管理人员还在公开场合信誓旦旦拍着胸脯承诺几年内就要改善这种烟雾污染。事实证明,治理污染必须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靠抖机灵耍小聪明是没有出路的。
实际上,洛杉矶尽管投入巨额资金、巨量资源、巨大努力,进行了人类有史以来最长时间、最大规模的污染控制实践活动,但直到作者2008年成书时,甚至是今天,它的污染仍高居美国各大城市之首,由此可见污染控制的艰巨性。
洛杉矶空气质量的改善,除了依赖科技进步,主要还是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多个部门来共同治理的结果。它不仅与污染源控制有关,也与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换、人民生活方式转变等有关。
真正推动这项事业的是那些普通民众
本书作者雅各布曾说:“如果回过头去看,你会发现真正推动这项事业的是那些普通的民众。”
雾霾在天上,它的“根”却在地上,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舒适但高能源消耗的现代生活方式带来了严重污染,很多人仍在妄想单纯凭借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来治理污染,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显然是天真的。
对普通民众来说,身体力行节约能源依然是个人层面上对抗雾霾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我想特别指出的是,民众对正确的治污理念要配合国家和政府进行贯彻。加州最初在高速公路上推行拼车政策时,民众一致反对,导致当时的州长杰瑞·布朗下台,后来实践证明杰瑞提出的政策是有远见的。在治霾这件事上,作为个人和利益团体必须服从大局,我们不能像洛杉矶那样,“花了35年来消除烟雾,其中30年对抗政客,5年治理烟雾”。
来源:(沈阳日报 本版稿件由李海英、姚亮摘编自《光明日报》、《解放周末》 宏坤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