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区:让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上优质的学校

21.05.2015  12:19

  “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上优质的学校!”

  口号喊出去容易,要想践行落地,对于在教育资源上曾经“老旧落后”的于洪而言,绝非易事。

  首先破题需要解决两个关键词——“家门口”和“优质学校”。于洪区域特点复杂,版图跨越城区、城乡结合部以及乡村。城区的“家门口”和乡村的“家门口”,仅仅看学校的硬件,就有天壤之别。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往往向教育高地汇聚。“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就是如此残酷。

  然而,就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于洪的教育梦想非但落地生根,而且结出了累累硕果。根据《辽宁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报告》显示:于洪区初中发展水平、水平指数与均衡指数沈阳市最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水平在全省100个县区中名列前茅。

  “守望家门,沐浴甘露”——于洪锻造了教育的奇迹。自启动教育强区创建工作以来,于洪举全区之力,真投入,重实干,不空谈,全面实现了教育的均衡发展,让于洪教育真正成为百姓最受惠的民生工程。

   补齐短板    激活薄弱校沉睡的“细胞”

  站在民生的角度,规划、设计和实施“民生工程”,是于洪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特色中最大的亮点。

  说到底,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农村,而作为“重头戏”的“村小”却在教育的整体格局中长期被边缘化,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薄弱的环节。

  围绕“家门口”配置“优质资源”的核心理念不动摇,于洪区并没有打破原有格局,而是全面提高每一所学校的“软硬环境”。“其实把几个街道的孩子合并统一搬到新教学楼很容易,可是你再深入想一想,那些住得比较远的孩子每天5点就要起床,路上还要颠簸一两个小时,孩子家长苦不堪言。如果要是住校,对于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增加了教育成本如同雪上加霜。”于洪区教育局局长关凤艳告诉记者,“站在学生家长的角度规划教育格局,才能把民心工程真正落实落好。”

  欲让“村小”振翅高飞,首先要告别“村管时代”。目前于洪区薄弱“村小”全部划归于洪区教育局直属管理。理顺体系后,政府加大力度投入“硬件”升级,并且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教师培训等多种方式,大力提升这些学校的“软实力”。而今,高力、门台、前辛台、闸上这四所“村小”不仅办学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而且成为当地村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带着对农民的真挚情感开展教育建设,让最基层的百姓子女享受到就近上好学的便利,转型后的“村小”正由教育发展的“短板”变为助推教育均衡的强大“引擎”。

   学区建设  拆除教师流动的校际“围墙”

  如果说,落后学校改造补齐了“薄弱校”短板,实现了“教育木桶”最大容量,那么,“学区一体化”则是于洪区教育创新的又一步好棋!

  根据地域和师资分布,于洪区将全区中小学划为七大学区,由学校单兵作战,到“1+1>2”的集团整合。七大学区成立后,以“学区”成绩作为绩效考核依据,让强校弱校充分抱团,优质教育资源全速流动。

  全新的管理模式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领、互动、共享、提高,目前“大学区”内工作制度、常规管理、考核制度、质量检测等“十统一”方针从制度层面予以了有力保障。

  5月15日,记者来到了东平湖街第一小学,校长佟励东就是于洪区小学第四学区的带头人。通过学区内部历练,他已经迅速成长为沈阳市教育专家。佟校长告诉记者,“我们组织学区内的骨干教师和名师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库’,将这些有影响力教师的优秀教案、课件、案例充分共享,并且为了更好促进教师交流,定期举行教师集体备课,并适时聘请专家对老师进行集体培训再拔高。”

  “现在很多活动都是集合学区之力联合策划的,比如说聘请心理专家针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行疏导,骨干教师的校际交流以及运动会……丰富多彩的校际活动不仅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同时扩大了教师的交际圈,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让优质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效力。”佟励东校长以实践说真知,充分肯定了大学区建设的发展思路。

   名校名师  引领优质资源辐射全区

  优质教育再扩容,让名校开在家门口。于洪区充分利用区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完善自我、强化自我、提升自我的发展目标,先后引进建设了东北育才丁香湖小学、沈阳市实验学校中海城小学、辽宁省实验学校于洪分校和辽宁省实验中学阳光小学。

  “名校办分校”缩短了新建学校从成立到步入正轨的发展期,实现了新建学校的高起点,也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一位家长说:“如果不是家门口就有这样一所理想的学校,我可能会将孩子送到学区外去上学。现在好了,分校一办,我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名校,对我们家长来说这是件好事。”

  在优质教育资源引领辐射带动下,其他学校也在学习和借鉴中,萌发了鲜活的动力。“以前总是羡慕这些好学校的美名,现如今成了‘自己人’,我们经常有机会去听课学习,有了标杆和方向,大家的积极性也更高了。”一位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道,“好老师需要自我成长,但前提得需要一个好环境。”

  好老师是学校的灵魂,抓住了这部分人力资源就等于抓住了学校建设的“牛鼻子”。于洪区聘请沈阳市教育专家王雅茹、谢志雪、张肖松等,他们在区域教育中充分发挥着榜样引领作用。

  群众的口碑才是最好的奖杯。当学校的软、硬件建设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教师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校园中、课堂上都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时,才是真正优质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于洪区成为省内首个一年内实现国家、省、市教育强区“三连创”的县区,在不均衡的地域基础上实现了高水平的均衡教育,在打造“让于洪百姓的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上优质学校”这一“教育梦”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向幸福出发——于洪新城第二小学的“成长印记”

  从杂草丛生、烟熏火炉中焕发新生的于洪新城第二小学,是“村小”华丽转身的“幸福样本”,“现代化的办学条件+专家型的教师团队+幸福教育的人文理念”产生的叠加效应,将均衡化教育拉进了有序的轨道。

  而“二小”的“成长印记”只是于洪区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一个缩影。

  “硬环境”升级换代

  让每个角落弥漫幸福空气

  2011年3月,李冰第一次到甘官小学报到时,眼前破败的校舍让她恍然以为自己穿越到了20年前:黑糊糊的教室里还在烧着火炉,刚去时炉子总是生不好,炉火不旺,教室里特别冷,孩子们跟我受苦了……

  自2011年启动创建教育强区工作以来,于洪区加大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了5所学校的新建工程,而于洪新城第二小学正是这股改革浪潮席卷下的受益者,甘官、富官、金沙三所“村小”全部搬进了现代化的教学楼——

  在王雅茹校长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了主教学楼。门厅上“向幸福出发”几个大字熠熠发光。“合并之初,我曾经在三所‘村小’做了三个月的调研,我由衷地钦佩孩子们还有老师可以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坚守。是孩子们纯真的眼神给了我灵感,我一定要尽全力让他们得到幸福……”

   “软环境”优化提升

  让每个孩子拥有幸福童年

  一座巨大的孔子塑像,屹立在校园正中央,这是新城二小的“灵魂地标”。每天早晨上学,孩子们都要向孔子像行礼致敬。然而,传统文化的教育并非流于表面,《论语》、《弟子规》等国学经典课程已经重返课堂。

  一排排整齐的书架陈列在走廊两侧,只要拿完书,把借阅卡插在原有位置,孩子们便可拿走任何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坐拥数以万计的精美图书,每个孩子都能感到无法言说的幸福。这是于洪区“溢香书廊”的一处缩影。正在读六年级的何琳琳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很少能接触到课外书,现在有了开放的图书馆,同学们一下课就抢着来挑书,通过课外阅读我们学会了许多新知识,特别开心。”

  让孩子们获得幸福的“教育因子”何止这些!音乐、美术、彩陶等以前孩子们从未接触的课程全部列入教案,缤纷了整个童年。

  “均衡化”创造奇迹

  好环境让育才学苗“回归”

  一个考上育才的学苗选择在这里上学,一群曾经转到外区的孩子重新回到了于洪。均衡化教育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优质学校”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孩子考上了育才小学,不过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高巍还是决定把孩子送到于洪新城第二小学,原因很简单:“我非常认可学校‘幸福教育’的文化理念,让孩子们拥有快乐的童年,正直的人格和良好的心态比什么都重要。”

  于洪创建教育强区的步伐,不仅赢回了优质学苗,并且引来吉林和省内教育同行的赞许,前来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

  就在刚刚过去的春节,于洪新城第二小学的孩子们手绘了不少书签送给老师作为新年礼物。站在冬日凛冽的寒风里,他们手拿画笔站在操场上,一张又一张地绘制学校的美景,惟有深爱,才能如此。

 

  编辑: zfw09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