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建设美丽乡村 从“面子”美到“里子”

19.10.2017  06:54

  金秋时节,走进鞍山海城市中小镇中小村,规划整齐的小区楼房、满目秋叶的绿化苗木、悠闲繁华的商业步行街、歌声飞扬的文化广场组成的亮丽风景让人心旷神怡,仿佛徜徉在画中。“这两年咱村的改造力度越来越大,受益的自然是咱老百姓,白天忙活完手里的活儿,晚上就到新修的健身广场跳个痛快,小日子过得别提多美了!”谈起当下的幸福生活,村民们脸上笑开了花,满口都是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称赞。

  当下在海城,像中小村这样的乡村比比皆是。作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之一,去年以来,海城市按照“山川美、城乡美、人文美,人与自然和谐美、城市与农村整体美、历史与现代融合美”的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以环境好、产业强、农民富、民风淳为目标,通过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风民风、丰富文化生活等措施,强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提升百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人居环境美起来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外在体现,更是农民有更多获得感的物质基础。为此,海城市把人居环境美起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全力推进。

  首先,突出特色,因村施策。采取“私人订制”的方式,修订完善了“多规合一”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结合市域地貌在东部8镇突出建设生态旅游型、果品采摘型、观光农业型镇村;在中部10镇区突出建设服装商贸型、将军故里型、电子商服型、传承古韵型、棚菜生产型镇村;在西部9镇突出建设鱼米之乡型、温泉度假型、田园风光型、湿地生态型镇村。建设中不搞千篇一律,积极推动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韵。

  其次,优化设施,改善环境。深入实施以“绿化、硬化、净化、亮化、美化、优化”为主要内容的镇村“六化”工程,完成绿化植树321.6万株,实现绿化全覆盖。各村主要道路全部实现硬质化,次要道路及宅间路采用简易硬化铺设。充分发挥农户、保洁员、村委会3个主体的作用,形成了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在全市361个行政村安装电源路灯和太阳能路灯。全力推进基层便民服务窗口建设,共建立27个镇级政务服务中心、361个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形成了市、镇、村三级服务体系。

  再次,整合资源,凝聚合力。整合城建、农业、环保等部门建设资源,形成村民自建、上级帮建、社会共建,省、市、镇、村、户五级联动的运行机制。目前全市建成农家乐特色村71个,古韵水乡、湿地文化、棚菜生产等特色村32个。形成了西柳中国商贸城、南台国际皮革皮具城、牌楼菱镁新材料产业基地和腾鳌工业园区等国内外知名的村镇经济产业集群,带美、带富了近百个村。

  海城还坚持以“”为魂,让百姓家吹进文明风,形成新风尚。连续举办了六届道德模范、“海城好人”颁奖典礼,选树了136名各级各类的先进典型,其中7人入选“中国好人”、5人入选“辽宁好人”,全市公交站点全部张贴“海城好人、道德模范”宣传画。在全市农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组建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坚持持续开展道德评议、文明劝导、调解纠纷等活动,强化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全市还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100%的农户参与其中,全市共评选星级文明户9000余户。

  为了丰富百姓业余文化生活,海城还坚持把文化生活美起来作为农民素质提升的载体,通过开展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活动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农村书屋建设,在全市企事业单位、社区、部队等地共建立图书馆分馆流动站7处、369个农家书屋,为基层配发各类图书8万余册。引导市直各单位特别是各级文明单位开展结对帮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在物资帮扶的基础上,突出送文化、育文化,开展文化下乡、骨干培训和文明礼仪知识进家庭宣传活动,推动文化下乡活动制度化、常态化。


(责任编辑:张爽) 作者:刘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