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魁星楼往事 清史专家为您介绍清代沈城科举名人

18.12.2017  16:27

   回首魁星楼往事 清史专家为您介绍清代沈城科举名人

   词写得那么好,纳兰性德竟也是科举出身

   沈城最早状元是索尼   张学良恩师白永贞是最后一批进士

  五百进士成就奉天荣耀;三次状元及第点亮盛京魁星楼。沈水之阳,紫气东来。在清代,盛京成就了诸多名臣将相。一座魁星楼更在两百余载庇佑着盛京读书人。

  昨日,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邀请清史专家、沈阳故宫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员佟悦为您揭秘魁星楼掩映下的盛京名人。

   盛京有三位状元五百进士

  顺治三年(1646),北京。清朝入主中原后第一次会试举行,于是,留都盛京首名进士诞生,这便是荣登顺治三年丙戊科二甲四十一名的夏敷九。这位生在辽东盖州、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的读书人,开启了盛京人士在全国进士登科的壮举。

  盛京魁星楼建成后的第二年(1629),以“文教佐天下”为纲领,在盛京城东南角建成孔庙,开科取士,魁星楼成为引领清朝科举试的标志。

  此后,天聪年间科举试不断。在翻阅了《满文老档》等典籍后,佟悦找到了沈阳城最早的状元及第,这就是清朝开国重臣、赐号“巴克什”(满文音译,有知识的文人)的赫舍里·索尼。

  佟悦介绍,索尼是满洲正黄旗人,通晓满语及蒙、汉文字,他所获得的状元及第,确立了满科(仅顺治朝有)会试/殿试的考试标准。

  顺治九年(1652),盛京籍状元及第的消息再次传来:“顺治九年壬辰科测试满洲蒙古进士,麻勒吉,一甲一名,正黄旗人,授宏文院修授,官至两江总督”(奉天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这位通晓满蒙汉文字的状元麻勒吉,是清代全国范围内的首名盛京籍状元。

  而在同年的壬辰科(汉文)考试中,盛京籍考生不负众望:迟煌列二甲十一名(全国第十四名)考授编修,官至副理事官;历史名人范承谟(范文程之子,后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荣登二甲二十三名。

  盛京籍考生的实力不止于此,在下一届的科举考试中,图尔宸成为第三位盛京籍状元——“顺治十二年乙未科测试满洲蒙古进士,一甲一名,正白旗人,授修撰,官至工部侍郎”(《奉天通志》)。

  佟悦介绍,历史上出现的三位盛京籍清朝状元源于此,同时也是奉天府此后的200多年间,沈阳乃至辽宁地区的进士及第高峰。此后,辽宁地区进士榜单出现了两头多中间少的情况(顺治、康熙较多,乾隆、雍正、嘉庆偏少,道光、同治、光绪较多),全省前后有504人高中进士。

  顺治十四年(1657),陪都盛京设立奉天府(辽宁省),“奉天承运”的光环荣膺辽沈大地。在这些名人中,有些沾了“奉天户口”的光。

   姚启圣和年羹尧的奉天户籍“有说道

  康熙朝,参与指挥收复台湾的姚启圣不仅是“奉天籍”,还是康熙二年(1662)乡试第一名的解元。

  “姚启圣,汉军镶红旗人,奉天籍中特科举人,辽东杏山解元。”(《奉天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奉天通志》记载,姚启圣北上加入八旗后,即以旗人身份参加科举,在荣登解元后在康熙三年任香山县令,逐年升迁受重用,姚启圣后历任福建总督、兵部尚书等职,并在平定三藩、收复台湾过程中创下不世之功。

  奉天籍科举军事家,远非姚启圣一人,还有一位名将,便是“开疆非我意,抚远西战事”的奉天籍进士年羹尧:“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三甲二百十八名,奉天府汉军镶白旗人”(《奉天通志》)年羹尧在平定西藏、青海等战事中,立下赫赫战功,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

  无论是会稽(今浙江绍兴)的姚启圣、还是凤阳府(今属安徽)的年羹尧实际上都不是辽宁人,而他们却以奉天府的身份参加科举,这又是为何?

  佟悦说,一则因为清朝当时重视旗籍,二则是奉天府隶属陪都盛京,具有一定的政治优势,“奉天籍”更成为清朝人标榜根红苗正的标志。

  然而,他们的省考(乡试)的地点并非出自盛京。“奉天府在清初是没有乡试考场的,当时的奉天籍考生都是在北京的顺天府进行乡试,随着盛京地区的人口开始增加,有私塾以及书院的出现,乡试才开始在盛京举行,但奉天籍仍是一些清初考生的首选。”佟悦说。或许姚启圣和年羹尧拜祭过盛京的魁星楼,但他们的功绩却超过了大多数的状元。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李京) 作者: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