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湾新区二界沟镇增减挂钩复垦项目工作纪实

31.07.2015  16:38

  渤海之滨的6月阳光和煦微风拂面,站在气势恢弘的防潮堤上极目远望,右边是大片火红的碱蓬草延伸到海平面构建的人间奇景红海滩,左边是无数碧绿的水稻苗分布在规划整齐的田地之间。一红一绿,一个热情一个温婉,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和画面感。谁曾想过,曾经的退海之地会变成今天的万亩良田,是党的政策改变了大地沧桑的旧貌,是各级国土人的不懈努力终将保发展、促集约的目标实现。

  发展迅速遇土地瓶颈  挂钩新政策破解两难

  2010年随着盘锦市全面转型向海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辽东湾新区成为海内外客商投资的热土,土地需求激增。新区的建设用地指标稀缺,土地瓶颈效应日渐凸现。市领导和新区领导多次与市国土局、新区国土分局商讨破解土地制约发展的难题,收效甚微。

  在新区的西南部,近万亩的退海滩涂形成的水库侵润区荒废闲置,由于地势低、防潮实施落后,当地老百姓有句顺口溜形容:“晴天路过两脚泥、雨天撑船行十里”。地势低洼加上土壤中含盐量高,没有百姓愿意开荒种地,这片区域成了无人区。

  一边是迫切需求,一边是闲置荒废。国家的增减挂钩政策恰如一场春雨,洒落在鹤乡大地。如果能将废弃闲置的水库侵润区复垦为耕地,同时将结余部分耕地指标用于新区建设,岂不是两全其美?然而现实却摆在国土人面前,千百年来无人触碰的退海之地真的可以变桑田吗?市领导支持、新区领导支持,国土人面对困难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群策群力的智慧,经过反复的研究和论证,最终达成共识:通过修筑防潮堤和防潮闸,以及一系列的农田水利工程和土壤改良工程建设之后,可以开垦为种植水稻的良好耕地。

  科学规划助挂钩实施  保障有力促项目落地

  2011年开始,新区着手编制增减挂钩专项规划和制定项目区复垦计划。万事开头难,最先要做的是对项目拆旧区的实地勘测。万余亩的拆旧区一眼望不到边界,项目区内几乎没有路,现场勘测人员历经一个月,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水,踏遍了每一寸土地。建新区的选择也是重中之重,稀缺的土地资源不能浪费、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是我们每个国土人职责所在。2012年2月项目区拆旧复垦方案编制完成、2012年6月项目区增减挂钩实施规划编制完成。随着项目的复垦方案和实施规划顺利获得上级主管部门批复,新区管委会拨款8000余万元,专项用于拆旧区复垦。有了科学的规划设计和充足的资金保障,项目复垦实施拉开了大幕,由于面积太大,加油车不得不停在项目施工现场,为施工车辆随时加油;由于地表土层太软,不少工程需要初冬才能施工,辽东湾新区国土局的工作人员顶着凛冽的寒风,整日守候在施工现场,为保证在冬季完成大部分工程,春节放假也仅仅休息3天。看在眼里的一亩亩方田日现雏形,他们的内心有了一丝丝暖意。

  历时两年,经过45万立方米的土地平整、修建近20万米的灌溉渠系、8000余米的防潮堤、15000余米的纳潮沟、14000余米田间道路,复垦面积近万亩,新增耕地8000余亩的项目区已经初具规模。由于复垦出的耕地土壤中含盐量较高,第一年并不适合种植水稻,经过近两年的土壤改良、灌溉压盐、培肥地力,2014年秋天收获了第一次产出,亩产水稻500-600斤。如今,辽东湾新区管委会已将项目区全部交予辽东湾农垦公司集体经营,实现全部机械化生产,欲将项目区打造成全国认证的无公害有机水稻生产基地。

  沐党恩喜获挂钩成果  齐协力沧海巨变桑田

  辽东湾新区增减挂钩项目区的顺利实施,得益于党的增减挂钩试点政策,它的推出为国土资源人规范土地管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了新途径,同时也为地方解决用地指标需求提供了新出路。辽东湾新区增减挂钩复垦项目区很好的将促集约和保发展紧密结合,各级领导对增减挂钩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保证了项目区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实现了由沧海到桑田的巨变,有效的增加了耕地面积,推动了耕地保护工作,同时结余的耕地指标用于新区建设,为保障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今年六月末,盘锦市辽东湾新区二界沟镇增减挂钩复垦项目顺利通过市级验收,实现复垦规模10978亩,新增耕地8091亩。该项目区已成为盘锦市保障地方发展、有效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新典范展现在世人面前。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