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点赞“大爱传承”:重拾对家的爱
本报讯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主任记者杨帆记者胡月梅报道 你有多久没有好好陪伴家人了?
你有多久没有重新审视你的家了?
是不是繁忙的工作、生活的压力让你很少去细细品味家的力量?
昨日,省文明办、辽沈晚报联合推出“创建文明家庭培育文明风尚”大型系列报道之“大爱传承”特刊,也许会让你在读懂他人故事的同时,拨通家人的电话,聊聊儿时的那些事,想起父爱、母爱的点点滴滴。
文化学者:
愿大爱在每个家庭中传承
辽宁大学著名文化学者刘铁:这些家庭成员在工作的同时吸收了社会的正能量,他们再将先进的文明精神带进家庭中,让自己的小家充满爱。文明家庭的建设其实也是在回报社会,他们对社会产生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这些主角在建设好自己小家的同时,也是在为社会作贡献。
辽宁大学新闻系系主任宋妍:最美好的爱都是家滋养出来的。如果说有什么是可以打败时间的,那么爱无疑是一个“大杀器”。正如辽沈晚报“大爱传承”栏目的标题一样,家是人间大爱的细胞,是社会最小也是最有力的组织。家风纵有千种万种,传承的其实都是一句话:我爱你,愿陪你一起经历风雨。
辽宁大学广播电视系主任王鑫:每一个爱的故事都有一个时间长度,因为对爱的丈量需要时间,爱的价值,需要在时间中称出分量,爱的传承也需要时间来丈量。在这么长的时间跨度里,这些主人公从有目的的行为到无目的习惯性的做法。这种爱已经潜移默化,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爱的受益者:
体会到传承的力量
辽宁大青沟居民于春波:我就是文中那座水泥桥的受益者,原本家乡只有一座吊桥。每次出门干活都得从颤抖的吊桥上经过,遇到大风天心里都发慌。直到有一位车大爷掏钱修了这座水泥桥,乡亲们的生活才有了改变。开工时,很多居民都拿来自家的鸡蛋、鸭蛋感谢车大爷和干活的工人。水泥桥上可以通汽车,居民出门、搞养殖、孩子上学都可以方便地出入山村。这座水泥桥是居民的致富路,也是孩子实现大学梦的求学路。
辽宁省体育总会非奥部部长关立春:在这一期辽沈晚报“大爱传承”特刊中,老爸成了里面的主角之一。在文章中,我重新认识了我的老爸,也重新审视这个让我依赖了几十年的家。回首成长,才知道父母的用心良苦。而我们也正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庇护中慢慢长大。为人母后,也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传承的力量。
各界声音:
普通人的爱更感人
读者李先生:看着一篇篇暖人心的报道,主人公的精神感动了我,他们把亲情、爱情、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把内心深处那份纯真的爱焕发出来,并付诸实际行动。
读者林先生:时间是什么,时间就是功夫,每个让我们看起来非常了不起的平凡人,通过时间让我们看出其信念的笃定。这是对原则的恪守,是对朴素道理的坚持。最开始是为了有限的目的,但在最后变成一种无目的的美好,这就是大爱之境。
网友“亚克力”:这些人物的选取都特别有代表性,他们就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过着平凡甚至困难的生活,却仍将家的故事书写得有滋有味,这也是人生态度的写照。
网友“dole”:你长大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与你的家庭环境、成长背景是分不开的。那些优良的品行绝非一日形成,这就是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