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报爱心车援团车友一小时路三次出手救援
每到城市遇到特殊天气,新商报爱心车援团车友们总会交流一些感人的故事,昨天那一场大雪正下得酣畅,车友们的故事就传进了编辑部。
16时13分,车援团0315号车友于先生给编辑部打来电话:“请大家赶紧通过微信平台广播一下,没有四驱的私家车主们尽量别尝试超过30度角以上的坡路,太危险了!哪怕绕点路,都比出危险好啊。我刚才这一路,从南山隧道退出,到望海街、大外门前一带,帮忙处理了好几个现场……”
接下来,于先生详细讲述了他在一个多个小时里,经历的三次车援事件。
第一个现场发生在南山隧道里。“当时我从中南路出发到胜利路,途经南山隧道,雪大起来已经有一阵子了,南山隧道里一片红色刹车灯,进了隧道半天,发现前面一动不动,我想到很可能是前面的胜利路大坡上已经出现险情,往前走到隧道西出口处询问前方车辆,知道肯定是走不出去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大家掉头离开,但这时候必须统一行动,否则会出现危险。我在隧道里向大家喊话,很快就有好多位司机下车来,一起动员指挥大家掉头退出隧道。当时一共有百八十辆车吧,大家积极配合,有条不紊地撤出只用了十几分钟。”
第二个现场发生在望海街至山林街的下坡路上。“出了隧道我打算走望海街往青泥洼桥方向走,到了山林街那段下坡路时又出现了状况,五六辆车歪斜着停在这条下坡路上,不仅后面的车下不去,他们自己也都很危险。我把车停在坡上道边,下车劝说大家把车停靠在安全的地方弃车步行,有几位司机听从了劝告,但也有的车里又是孩子又是老人,弃车不现实。我招呼周围几位司机一起搭把手,这几位哥们儿真够意思,毫不犹豫聚拢过来,商量办法,最后是几个人把住车门,把车一点点往下放,一边指导司机点刹车、把方向盘,就这样慢慢把三辆车送到了平稳地段。”
第三个现场发生在枫林街与保和街交叉地带。“帮助别人下去了,我自己却下不去,这样的坡路,我的车必然出现危险,所以我决定调头向望海街反方向行驶,在驶至植物园早市附近时,又发现对面过来一辆奔驰轿车在路边打滑,已经横在路中间,马上就要斜撞上道牙子,我判断这个坡它是肯定上不来的,于是我下车敲开车窗,是一位女司机,劝她把车停路边不要再开了,她面露难色,说自己要去接孩子,没有车不行。这时候,后面来了一辆出租车,我向出租车喊‘哥们儿搭把手’,出租车司机立刻心领神会,我俩一起帮助女司机往坡上推,两位路过的小伙子也赶过来一起推。大雪天里,那真是一个暖人的场景。”
于先生是15年的老司机,这样的天气里他只敢选择最平稳的道路行驶,他要记者特别提示所有车友:千万不要挑战轿车的性能,冰雪面前可没有侥幸。
于先生一直在感慨遇到的每一位热心人:从山洞里自觉维持秩序的私家车主,到素不相识却鼎力相助的司机们,甚至还有几位公交车上下来的乘客,也都加入到帮忙的行列。记者问他,被帮助的人们如何表达,于先生说:“这样的天气里脱险第一,说声‘谢谢’就赶紧走吧,哪用多寒暄!”但是,让他气愤的是一些个别的冷漠之人,比如在坡路上一些有四驱的车不仅速度较快,遇到正在推车的大家,还使劲鸣笛催促。
“今天最大的体会就是,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不帮别人脱险,你自己也处于危险之中。我现在把车停在小区门口,想想刚才的那几个现场,心里满是感激……”
实录
逢坡必堵
记者16时50分从友好广场出发,驱车前往上述几个路段。从中山广场刚转至延安路,已寸步难行,原因是很缓的几米坡路上有三辆车打滑。在市民积极除雪和交警帮忙推车情况下,车辆才陆续驶上缓坡,继续前行。
行至山林街路口时,记者发现有三辆车在倒车,其中一辆轿车打滑。原因是道路中段,两辆车因侧滑相撞,正在现场处理,导致车辆无法通过。有路人表示,两辆车只要一动又继续侧滑,难以控制,所以迟迟没有撤离。
记者沿枫林街、七七街向东行驶,此时已是17时20分,行驶至五五路路口,已经是一片刹车红灯,车辆缓慢移动,所有车辆都在尝试着缓慢爬坡,稍有不慎就会侧滑相撞,直行车辆要通过该路口就得经过漫长的等待……回到报业大厦楼下已是17时58分,平时十几分钟路程整整开了1小时零8分钟。记者曹平
本版图片记者季禾子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