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遗址开启新一轮考古发掘

07.04.2021  07:12

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T3平台建筑是重点

河梁遗址开启新一轮考古发掘

  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主要遗迹分布示意图。

  考古人员在仔细研究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出土文物。

  编号为T3平台建筑垫土中陶片出土情况。本文照片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核心提示

  清明时节的辽西,土地尚未完全解冻,刚刚参加了2020年度辽宁省田野考古工作汇报的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发掘项目组成员却已经在牛河梁遗址区集结,他们要趁地表植被还没返青的重要时段,对今年考古发掘地点及周边的地貌、地表遗迹再做全面仔细的勘察。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项目组今年考古发掘的重点是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中编号为T3的平台建筑。

  国内外红山文化研究专家学者瞩目的大事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迎来新一轮考古发掘,这是国内外红山文化研究专家学者瞩目、我省红山文化考古研究工作者热盼的一件大事,与项目组成员攀谈,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的紧张、兴奋和自豪。

  据介绍,牛河梁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启动经历了一个谨慎、细致、科学的过程。

  与建设工程有明确的预期不同,考古发掘属于科学探索,结果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很少有考古发掘活动会举行启动仪式。

  2号建筑址重要性高于女神庙

  实际上牛河梁遗址本轮发掘的前哨战在2017年就打响了。选取的对象便是目前确定的本轮发掘重点——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

  关于这一建筑址的重要性,项目组成员、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课题考古部副主任、研究员郭明用了两个关键数据来说明:

  其一,出土女神雕塑的女神庙遗址位于其南侧,从高程来看,它比女神庙高出两米以上,按照中国古代以高为尊的礼制来判断,2号建筑址重要性明显高于已经闻名于世的女神庙。

  其二,从目前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情况看,在“坛庙冢”体系中,位于第二地点的“”,总面积有300多平方米,而2号建筑址目前探明面积却超过了4万平方米,甚至要大于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的总面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外国考古研究室副主任、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发掘项目负责人贾笑冰研究员说:“从全国范围来看,在目前发现的同时期建筑遗址中,2号建筑址规模也是最大的。

  研究人员期望找到遗址用途的直接证据

  2020年8月17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申报管理指南(2020年-2035年)》,明确提出以系统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为主要手段,鼓励开展多学科、跨学科合作研究,重点实施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等关键领域考古项目。

  在国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与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会同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三个省区共同申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立了项目组。

  2020年10月,以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为代表的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由科技部批复,列入国家文物局负责组织的第五期“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借助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和多学科研究,2020年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成果不俗,在对2号建筑址编号为T3的平台建筑进行考古发掘时,不仅发现了此前考古研究证明为古代“祼礼”实证的圆陶片,而且在不同地层中的陶片拼合过程中,发现了红山先民的“毁器”行为,也就是把用于祭祀祖先或神灵的器物,那些被红山先民认为可能赋予了神秘精神力量的物品打碎、分解,分别放置在建筑基础的各处,以使建筑本身也同样具有神秘灵性。这个发现直接反映了红山先民对于这一建筑修建的高度重视。

  “我们已经做好了长期工作的准备,也许要经过十年二十年,或者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搜索古人留下的蛛丝马迹,最终研究清楚红山先民修建这座规模宏大建筑的用途。”贾笑冰说。

  尽管年代久远,遗址破坏比较严重,研究人员期望可以找到遗址用途的直接证据,譬如祭祀中心应该留有的祭祀用具,行政中心常会出现的大型宫殿遗迹等。


(责任编辑:王海涛) 作者:郭 平

沈阳市和平区打造沈水之阳文旅创意产业带
  6月6日,在和平区文旅局指导下,辽宁频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6月11日开幕
  辽沈晚报记者王琳报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开辽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