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奔跑少年转型农牧专家 协助荷兰皇家企业扎根中国市场 开启中荷双赢局面
Jan Cortenbach在肉鸡场中根据巡场情况给出农户建议
逐步前行,神速少年转型农牧专家
80年代,一位荷兰少年奔驰在罗马世锦赛跑道中,灿烂的阳光照耀在他金黄的头发上。场内所有的观众都在等候这一刻,是的,这将是他第20次完成5万米竞走!一颗荷兰竞走新星就此诞生。
Jan Cortenbach(以下简称杨),回忆起当年赛场的英姿,眼眸中仍然透露出对竞技体育的渴望。但不幸的是,他在87年参与荷兰队竞选首尔奥运会出征名额时,膝盖受损严重,就此退役。
意外,往往在人毫无准备的时候来临。
这次受伤,也让杨正视自己之后的职业发展。过去的运动生涯,赋予了杨极具竞争力的个性,不畏挑战,并能迅速融入团队。杨选择继续完成自己在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的学业,往农牧行业深扎根,扎深根。
毕业之后,杨在荷兰驻印度尼西亚使馆,及哥伦比亚使馆,担任农牧专家职务。1995年,杨举家搬迁到匈牙利,将研究更加细化,深入食品产业,从农场管理到肉鸡屠宰过程中,提高肉鸡品质。
丰富的跨文化工作经验,使杨能够迅速融入当地文化环境中,并找到适宜的方式,做出荷式先进知识及管理经验输出。1997年,杨来到中国,寻找职业生涯中新的突破。
这看似有点冒险的举动,实际上是杨观察许久的判断。他感受到了东方的中国即将要崛起。而这股神秘又古老的力量,将在未来将带给世界无数惊喜。
勇闯中国,国际化合作引领先锋
之后十年中,杨一直在中国深耕细作,帮助很多公司在中国建立起了标准示范场,并引进了很多荷式管理体系,如批次管理,颜色标识,小时工作制等等。
杨也从标准的技术狂人,逐渐成长为全面综合型高级管理人员,从技术到运营到执行,他开始构建外国人在中国运行公司的商业逻辑。
在一次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组织的荷兰游学上,禾丰董事长金卫东从当届欧洲饲料协会会长口中得知,欧洲近十年来发展最快的饲料企业正是荷兰De Heus公司。
经过长达两年的商谈,禾丰董事长金卫东多方斡旋,促成了禾丰国际化进程。在2006年,荷兰De Heus公司以1.5亿元购置了禾丰15%股份。
重大行业变化也牵动着个人命运的转变。杨因为之前出色的履历,被任命为禾丰-De Heus首席技术官,协助禾丰-De Heus公司迈向新阶段。
外企以非第一股东身份入股中国公司,具有更大风险,也很容易丧失对公司的把控权。
但之后的发展证明,禾丰与荷兰de heus公司的合资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谈起中国本地化的成功经验,杨总结道,我们从来都是坦诚相待,毫无隐瞒。禾丰团队将他们多年来在中国经营的成功经验,经销渠道及销售团队等等,毫无保留地让荷兰De Heus公司知晓并且使用。荷兰团队也将他们百余年累积的数据,全球原料监测系统,精细化配方等传授于禾丰。
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了解中国的情况,需要花费很多认知成本,杨继续总结。很多外商凭借自己在本国的优势及经验,完完全全地在中国复制,这是不可取的道路。
很多荷兰人在中国做生意时,也经常陷入路径依赖,杨无奈地耸耸肩。但中国的农业是如此的具有魅力,每一个省的体量,就足以让很多荷兰公司羡慕不已。杨始终认为,想要和中国人做好生意,就必须为对方提供长期可持续价值,并且需要融入到地方文化中。
“就在去年,我终于拿到了中国绿卡!”杨开心的说道,“我在中国已经生活了将近二十年。我的妻子全日制学习了四年中文,我的小孩也在北京上国际学校,我们一家人都非常喜欢中国。我无法想象禾丰团队为我争取绿卡作出了多少努力,感谢他们让我对中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授业解惑,竞争并不是零和游戏
在初期,外商确实需要花很大的社交成本,来搭建自身专业社交网络。一旦找到适合的本地合作伙伴,双方便能最大效益发挥各自专长,从而达到资源最优配置。
外商进入中国,需要放下自身刻板印象及偏见,保持空杯心态。平等,及相互尊重,是一笔交易能够开始,并且有力执行的基石。
杨认为,中荷农业企业家合作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信任关系。任何建立于信息不对称,欺诈及隐瞒等恶性行为的合作,都将是对个人及公司名誉极大的透支。
荷兰现代化农业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经验、技术及管理体系,社会化服务完善。例如非抗饲料,欧盟在2006年就已经全面禁止抗生素等其他药物添加剂。这部分经验对于中国可以在微调进行迁移,避免过度研发等社会资源浪费。
中国正在蓬勃发展,是世界饲料原料出口及饲料制作大国,市场容量巨大并且经验可直接复制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就De heus而言,我们因为禾丰公司在中国深厚的经销网络,为我们的原料价格争取到了绝对竞争优势,减掉了中间贸易商环节,在欧洲产业中竞争力大大加强。禾丰也在我们对东南亚的战略布局中,给出了非常多建设性意见,避免了我们很多损失。”
中国的农牧商业形态,较世界范围而言,独一无二。中国有太多的大型产业集成公司,这些公司从原料生产,到牲畜养殖,到食品加工等,入局了整个供应链体系。并且,这些公司在养殖端规模巨大,对农场的疾病防控、生物安全及后端的食品安全来说,都是严峻挑战。
未来农业,高质量高性能抢占先机
针对中国未来农牧业机会,杨认为,高质量硬件设备及人才,是最值得关注及投资的领域。
在农场经济模型中,硬件设备投入比重大,但在长期看来,仍是非常节省成本的一种做法。
首先,良好的硬件设备能保证农场的稳定运作,尤其是在环控方面,做到精细化管理;其次,高性能的硬件设备运维成本低,可以节省大量的维修及折旧,甚至在欧洲,二十年的老设备依然性能优良;第三,高性能设备能够为员工创造良好工作环境,使农场人员可以在操作友好的条件下高效工作,不仅提供生产绩效,也能减少操作难度,更利于管理。
人,是一家公司最宝贵的资产。农业就业竞争力在各大领域内并不高,很多年轻人觉得在农业领域就业,是一件非常“不性感”的事情。的确,传统农业领域内,地理位置差,工作内容单一,创造附加值少等等,造就了农业就业这一怪相。
科技与创新,在不断地为这个古老的行业注入新的生命力,中国农牧市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企入驻。这些外企在扩展的时候却发现,农牧领域内鲜少出现通晓跨国文化交际并掌握专业知识的国际化人才。
跨国开展业务,尤其是像中国新兴经济力量,必须培养出一支本土人才队伍。这些人才是保证客户服务的关键,也是企业在未来领跑的核心力量。
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18年底,中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约96万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2.1万亿美元。1992年以来,中国实际使用外资连续27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在中国居住20余年,杨对中国的热情从未消减。近几年中国农牧产业变化正在飞速发展,产业新业态不断迸发,国际化进程迅猛,大国姿态形象不断对外输出。中国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积累下,有望在未来实现弯道超车。
身处于时代的巨变中,杨也认为,中荷合作既是历史的必要性,也是两国人民主动拥抱的选择。杨仍怀揣着对农业的热爱,对中荷合作的期待,坚定不移地在农牧行业内走下去。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