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父亲培养出状元儿子 同出北大

11.04.2016  12:47

  毕玉才

  毕龛入北大第一年。本人供图

  人物简介  毕玉才,1965年3月出生,现任《光明日报》驻辽宁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1981年以辽宁省铁岭市文科状元身份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从事新闻工作31年。先后担任《辽宁日报》要闻部记者,《辽宁法制报》总编助理,《辽宁日报》驻朝阳记者站、锦州记者站站长,《辽宁农民报》总编等职,2006年担任《光明日报》驻辽宁记者站站长。

   家风家训

  忠厚持家久,诗书继世长

  忠厚持家久

  启明星下成长的状元

  在毕玉才看来,父母都是农民,父亲赶了一辈子马车,不可能懂得什么“忠厚持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深刻内涵,但是从中国农民的传统认知中,父母知道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当上进。

  “卖了麦子买笼屉,不蒸馒头争口气”这是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有一次,父亲在家里搭火炕,搭完之后突然发现丢了五分钱,他愣是把火炕扒了,找到了丢失的五分钱。那时候五分钱能买两盒半火柴。即便这样,父亲也没有阻止孩子们上学。

  大儿子在生产队当会计,本来有一份收入,后来有一个机会上工农兵大学,大儿子征求父母的意见,一家八口人全都投了赞成票。家里最困难时,给大儿子往学校寄过两元钱。

  那个时候,毕玉才正在读中学,家离镇里中学15华里,早晨七点半上课,天不亮母亲就得爬起来给他做饭。当时家里连一块钟表都没有,母亲是根据启明星的高度来推算时间安排早饭。遇上阴雨天,常常是饭做好了再睡一觉天还没亮。三年时间,一千多天,母亲没让他吃过一顿冷饭。

  “在我回县城高中参加高考那一周,临行前母亲把三张白面饼塞进我兜里,一句话也没说。但一位母亲的殷殷期待我却深深地领悟了。每当我面临一次新的抉择,母亲总是用这种特殊方式表达她的感情:饼是有‘层’的,母亲是希望我马到功成啊!”谈起母亲,毕玉才的眼睛里泛起了泪花。

  高考结束后,毕玉才从县里回到了家。命运悬而未决的那段时光是痛苦难挨的。可是,母亲总是若无其事,漠不关心的神情,直到1985年8月12日大哥从县城里回来,带来了弟弟被北京大学录取的喜讯,母亲终于控制不住自己,放下手中的饭碗,躲到厨房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孝道:每年回老家过年

  当年,毕玉才是以铁岭地区文科状元的身份考上了北大,《铁岭日报》和《辽宁教育》杂志当年都做了长篇报道。

  大哥当时刚刚毕业,仅挣37元钱,但每个月都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十元供毕玉才上大学。

  大学一毕业,尽管有很多机会留在北京,但考虑到母亲体弱多病,毕玉才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了沈阳,不料,母亲在他毕业五年后,刚刚有了儿子毕龛四个月后就去世了。奶奶和孙子甚至都没有见上一面。打那以后,毕玉才把三姨和四姨视为自己的亲妈,每次回家,不管多忙,都过去看一下。因为,只有从她们身上,还能找到母亲的影子。

  毕玉才从1985年毕业来到沈阳,至今已有31年,期间有30年,没有在沈阳过过春节,因为有父母在康平农村,春节一定要一大家子团圆。一是孝敬老人,二是一家人在一起交谈一下一年的成败得失。

  母亲去世后,全家人把所有的情感倾注到了父亲身上,直到86岁高龄的父亲去年春节去世,每一个春节都是兄妹六人及全家陪着他度过。

  今年春节,是父亲去世后的第一个春节,毕玉才一家首次在沈阳过年。但毕玉才说,这个年过得“空落落的”,“以前,人们都说‘上有老才能下有小’多么辛苦,现在才知道,‘上有老下有小’多么幸福”。所以春节以后,毕玉才就带着爱人和孩子,高高兴兴回了老家。

  “父母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他们一生坚守着自己的底线,每一个孩子都要上进,不管你是上学还是当农民,都要尽心尽力,忠厚勤奋。”毕玉才说,尽管父母都去世了,但父母的这些教诲,是他们一生的财富。

   教育儿子不争之爱

  毕龛四五岁的时候,毕玉才乡下的哥哥带孩子到省城看病,妻子热情地做了一桌饭菜。不料,碗筷刚摆好,卧室里传来一声嚎啕。

  “爸爸,他抢我东西啦!”毕玉才推开门一看,儿子毕龛正双手搂着一堆玩具哭,七八岁的小侄儿怯生生地站在一旁,手足无措地为自己辩解:“三叔(毕玉才在家排行老三),我就是想拿一个小火车玩玩。”

  “现在的城市孩子,高楼大厦封闭了他们的视野,也封闭了他们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因而很难与他人合作。”想着想着,毕玉才真想冲上去给孩子一巴掌,但又怕哥嫂多心,于是强压住蒸腾的怒火,吃完午饭,与哥嫂一同送侄儿住进了医院。

  晚上,毕龛也似乎意识到自己有些过分了,因而没话找话地来到父亲跟前:“爸爸,给我讲个故事吧。”

  毕玉才若有所思地想了一下,给孩子讲了起来,“从前哪,有那么哥俩,差不多一般大,但哥哥勤快,弟弟懒惰。父母给哥俩安排的活,弟弟总是能躲就躲,结果,两个人的活都变成了哥哥一个人的活。”

  “那哥哥不生气吗?”毕龛迫不及待地问,爸爸告诉他,“不生气啊,因为哥哥发现:弟弟不干活的时候,都是在学习哪。”

  “后来呢?”毕龛问,父亲告诉他,“后来,弟弟考上了全国最好的大学,而哥哥还是一个农民。”

  毕龛听了之后,若有所思了半天,突然恍然大悟,他探出小脑袋,在父亲的额头轻轻顶了一下,然后跑进卧室,抱出一大堆玩具,说:“爸爸,咱们一起到医院看小哥,好吗?”

  现在,毕龛已经大学毕业,在一家美国企业挣年薪,但他仍然知道,日子要节俭着过,到啥时候都不能忘了,在那遥远的小山村,还有一帮亲人。

   诗书继世长

  “三管三不管”教育法

  “我叫毕龛,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科学高中部学生。爸爸是北大毕业生,珍藏着一枚北大校徽,我发誓,一定要拥有一枚属于自己的。”这是毕龛在北大面试时自我介绍的开场白。

  五岁那年,毕玉才带毕龛逛过一次北大校园,从此毕龛就喜欢上了北大。尽管父亲希望他能有一个和自己不一样的大学生活,甚至在买楼时,有意无意地就买了一个“清华阁”,然而儿子在高中毕业时,依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北大。原因居然是:喜欢北大校长许智宏,他每年春节为学生唱一首歌,2008年毕龛高考那年,他唱的是《隐形的翅膀》。

  儿子后来果然成为辽宁省理科状元,当被问及是如何管孩子时,毕玉才的回答竟然是“不管”。采访后我才知道,他说的“不管”,其实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大方向管,但具体路径不管

  不管中国的教育被某些人骂得多么不堪,但教育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最佳途径谁都无法否认。所以说从小就让孩子知道“忠厚持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古训,一定要把学习搞好。

  但是如何搞好,那是他自己的事。比如他到哪个学校读书,毕业后到哪个行业就业,毕玉才基本上是尊重儿子的个人意见。

  本来毕龛是可以保送北大读环境科学,结果他非要参加高考,考出了691分,以辽宁省应届毕业生理科状元的身份进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本来他毕业以后,过五关斩六将面试进了世界三大咨询公司之一的波斯顿咨询公司,然而干了两年之后,又应聘来到美国硅谷的一家新兴创业公司。毕玉才觉得年轻人就要尝试,哪怕是失败也是一笔不可或缺的财富。

  后勤管,但学习不管

  现在中国最应当接受教育的是家长,学习本来是一件很愉快也很有成就感的事儿,可是在无数个“虎爸虎妈的贴身紧逼下,满足父母要求成了孩子比学业更重的负担。”

  试想一下,学习本来就是爬山,后面要跟着两个人在后面拿着鞭子赶,还有什么兴趣可言。所以,毕玉才在孩子学习过程中,需要买什么书,只要毕龛觉得有用,哪怕他觉得一点用没有,也会满足儿子的要求。但是在学习上,选择文科理科,报考清华还是北大,作业完没完成,基本上不管。

   孩子情绪管,但具体发展不管

  孟德斯鸠说:我们接受3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第三种教育和前两种教育完全背道而驰。在中国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就是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的不协调,不匹配,甚至背道而驰,这种情况下,每一个年轻人都会面临很多困惑。如何保持初心,在不克服自己优点的前提下(在中国存在这种情况,比如诚实、坦白是优点,但有时候过于诚实坦白就被认为是木讷)取得进步,孩子需要家长的指导。在这种时候,我们俩就会开诚布公地打电话交流,并戏称这种方式为“话聊”。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毕龛就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五年级时斩获全国青少年信息学竞赛辽宁赛区第一名;四年级时代表学校访问日本,在座谈中活跃的表现得到了横须贺市市政官员的一致赞赏。

  2002年9月起开始在东北育才学校就读。一直到毕业,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然而,在毕龛同学的毕业典礼上,父亲却说:或许有人会以为,我最满意的是孩子的成绩和分数,其实我最欣慰的是孩子的成熟、孩子的担当和孩子的善。

  东北育才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全面发展,初露才华”,“孩子上育才前,我看到这个校训颇不以为然,甚至觉得这四个短句风马牛不相及”,毕玉才说,后来我终于明白了这四个短句组合在一起后所蕴含着的深义。良好的学习成绩、状元、探花、榜眼等光环可能有助于人在成功的道路上跑得更快,但是,善良的品格、优秀的作风、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却决定着人们会在成功的道路上究竟能跑多远。

  一家四口三个北大校友

  毕玉才介绍,20多年来,他是和孩子一起长大的,亦师亦友,甚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都听不到孩子对自己的称呼了。每一次来电话,。孩子开门见山第一句:“是我”,从来不知道称呼一句什么,“你就不能叫声爸爸?”每次这样问起,孩子必是小脸一红:“哎呀,多难为情啊!”这个时候,再追问一句:“要不然,我们换过来叫叫”。儿子的小脸更红了。

  如今,父子俩再也不用为叫什么纠结了,多年父子成兄弟,俩人成了校友。去年,毕龛又给父亲领回来一个“小师妹”级准儿媳——北大法学院的,和毕玉才是一个系。

  “51年前,一个大字不识一筐的辽北农民,颇有远见地给他的儿子取了一个文采飞扬的名字:玉才;后来,他的儿子的儿子终于如愿以偿地走进了东北育才,并在这里完成了成功一跃。与当年的父亲一样,顶着全市状元的光环,走进了全国最有特色的学校——北京大学,相濡以沫的父子从此成了校友、兄弟。请大家记住了,这个农民叫毕成功。他人生最大的信条是:庄稼不收年年种;他人生最大的收获是:一个家庭收割了三个北大学生。”有人对毕家祖孙三代做如此精彩概括。

  毕玉才在多种场合都谈到自己的父亲,唯独很少谈到母亲,“不是我和母亲没有感情,而是因为和母亲的感情太深,我们兄弟姐妹六个都对母亲怀有深深的内疚”,他说,母亲刚刚60岁就去世了,我们都还没来得及报答她。“我们六个人的爱都被‘恶霸父亲’一个人独享了。”

  母亲一生勤劳、善良、艰辛、默默无闻,“直到我上学了,才偶然知道母亲姓王,以前,村里人都从夫姓,叫她老毕”,毕玉才说,今天,他愿意借辽沈晚报的版面,告诉大家,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母亲叫王桂芝,生前是康平县张强镇唐僧庙村一名普通农村妇女。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首席记者陈浩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
想发财动起歪脑筋 男子获刑
  从网上四处搜集下载淫秽视频存在网盘上,Syd.Com.Cn
高校毕业生县域就业房补最高6万
  沈阳市对在县域内就业创业的全日制博士、硕士和学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