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健康 连着千条线

05.06.2015  19:02

  ◆本报记者李军

  镉大米、儿童血铅超标、砷污染……人们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因环境污染而付出了健康损害代价。

  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条件。人类为了生存发展,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断开发利用各种环境资源,环境受到破坏和污染后,反过来又影响人体健康。

  事实告诉我们,如果自然环境因素一旦发生较大改变,将不仅直接影响生物圈,破坏生态平衡,也会使人类产生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由于环境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所以古代养生家很重视生活环境的选择与改造。据史料记载,古代名医孙思邈晚年选择山清水秀之地造屋植木种花修池,在那里养老。

  清代养生家曹慈山“辟园林于城中,池馆相望,有白皮古松数十株,风涛倾耳,如置身岩壑……至九十余乃终”。这和今天提倡保护环境异曲同工。不同的是,在工业不发达的古代,不存在今天这般严重的环境污染。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对自然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的人为因素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现代工业高速发展,工厂不断增多,城市规模越来越大,日益增多的工业废气、废水和废渣被排入大自然,造成大气、水源和土壤的污染。

  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和痛痛病事件等,都曾在历史上留下难以磨灭的黑色印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一两百年分阶段出现、分阶段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短短30年集中出现了。一些地方经济上去了,房子新了,钞票多了,但水脏了,病多了,群众的抱怨也多了。一些地方已经受到有毒有害有机物、重金属污染,这些历史欠账,有的一时还不清,有的暂时还不起。

  可以想像,由于几十年快速发展的累积,我国今后面临的环境健康风险依然巨大,环境污染导致的健康损害问题必然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断凸显。

  然而,更多的环境与健康问题,由于缺乏基础数据和机理研究,因果关系判定难而难以证实。这是受害者的无奈,也是社会舆论的困惑。

  环境污染损害人体健康,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但由于多源头排放、多介质污染、多途径暴露和多受体危害等不确定性,使得环境与健康问题往往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缺少相关证据链而很难说清楚。

  同时,环境污染致人体损害具有间接性、长期性、累积性、复合性等特点,加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也使得环境污染与健康损害因果关系的判定异常复杂,具有清晰因果关系的案例在现实中少之又少。这些事实令人警醒,我国环境与健康形势如此严峻。

  无疑,不让环境污染危害健康是人民群众应有的重要权益,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是要让人们享有一个舒适健康的空间,喝上干净水、吃上安全食物、呼吸清洁的空气。为此,政府部门一直在努力。

  但必须正视的是,由于我国环境与健康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缺乏国家统筹管理和协调机制,地方也未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监管工作很难在地方层面推动。

  加之机构不健全、没有风险防范的有效手段、预警体系缺乏、损害赔偿制度欠缺、相关监测标准和指标不完善等,这些都使得无论是事前预警,还是事中处理,抑或是事后的救助和补偿,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离公众的要求也相距很远,这是环境与健康工作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现实。

  新环保法明确了环境与健康保护制度,对我国开展环境与健康工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然而,面对日益复杂的各类环境与健康问题,还有许多工作急需推进。

  建设美丽中国,拥有健康未来,需要你我的参与。新环保法的一个重要立法理念就是多元共治。应对环境与健康问题,需要各方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政府要对地区环境质量负总责,切实履行监管职责;企业应积极履行环保社会责任,通过推进技术革新减轻健康影响;公众应提高环境意识,树立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做旁观者,才能确保穿得安全、吃得健康、住得干净、行得低碳,人人安心。

    

  如今,人们对于服装已不仅限于其装扮作用,而更多关注是否环保、会不会影响健康。服装的面料及加工和清洗等,都和环境健康息息相关。

  服装加工过程中的印染工艺能耗、水耗较高,废水排放量较大。纺织印染废水如果不经处理或处理后未达标就直接排放,会严重破坏水体、底泥及其生态系统。

  环保组织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众多国际国内品牌服装产品残留的有毒有害物质,在洗涤过程中会大量释放出来,排入水体后会转化成毒性更强、干扰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

  另外,服装在面料加工、制作等环节要使用各种染料、助剂、整理剂等,这些化学物质中或多或少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可分解芳香胺、甲醛、有害重金属元素、防腐剂、荧光增白剂等。

  对于服装纺织行业,国家不断完善政策标准,以提高安全性。限制含有毒有害物质的服装材料、染料及助剂的使用;鼓励服装企业清洁生产,逐步淘汰高污染、高消耗的布料和服装生产工艺。纺织品相关卫生标准将甲醛含量、可分解芳香胺、pH值等列为强制检测的基本安全项目。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童装)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近日发布并将于明年6月1日起实施。这个标准进一步提高了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的各项安全要求。如在服装的化学安全方面,增加了6种增塑剂及铅、镉两种重金属的限量要求。

    

  民以食为先,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一直是公众最关心的话题之一。特别是水、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已引发全社会的关注。一些企业违法排污,造成部分农田土壤受到污染,从而危害食品安全的案例并不少见。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强调,要用最严谨的标准、罪严格的监管、罪严厉的处罚、罪严肃的追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放心。为保障食品安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文件重典治乱。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将于10月1日起施行, 通过制度设计确保最严监管。其中,新法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特别强调剧毒、高毒农药不得用于瓜果、蔬菜、茶叶、中草药材等国家规定的农作物。

  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大都要经过一条漫长产业链,从食品的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到存储、运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要想吃得安心,农业是源头,通过治水治地,净化农产品生产环境很关键。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避免农药、抗生素、激素和禁止使用的饲料添加剂滥用,降低残留,严格控制化肥和杀虫剂的使用,积极预防和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特别是要管理好灌溉用水。坚持产管并重,严把每一道防线。

    

  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室内度过,居住环境质量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和舒适感。

  万丈高楼平地起,然而高楼下的土壤安全却鲜有人关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很多工业企业易地搬迁,留下大量被污染土地,其中有些进行了修复处理,但更多的未得到有效治理,甚至未经检测就直接盖楼。没有人愿意生活在垃圾场旁边,但你可能正居住在比垃圾更具危害的毒地之上。

  毒地的健康危害,往往需要十年甚至数十年才会显现。目前我国对这一新的污染问题,既缺乏搬迁前强制性的污染评估,又缺乏事后责任追究机制,其潜在的健康风险在不断加剧。

  因此,对全国这类土地的真实状况,包括面积、污染程度、治理、开发再利用等,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立法、经济和环境治理等手段消除隐忧,已刻不容缓。目前,以新环保法为龙头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制定工作正加快推进。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大力推动绿色建筑产业发展。

  此外,室内污染同样不容忽视。研究显示,人均室内PM2.5摄入量是室外4倍,吸烟、家具和装修材料释放、厨房油烟及积尘等,都会影响到室内空气质量。客观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主动采取防护措施则会大大提升安全系数。如使用空气净化器、增加通风换气次数、选择绿色环保家具产品等。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私家车走进越来越多家庭。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4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15447万辆 ,其中私家车占80%以上。随着城市机动车增多,机动车尾气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尾气中含有的一氧化碳、氧化氮以及其他一些颗粒物,对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机动车尾气与油品质量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油品标准中存在柴油标准体系欠科学,低硫化进程慢,汽油标准中芳烃、烯烃和蒸汽压限值过高等问题,这些都加剧了油品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和PM2.5的生成。

  面对空气污染,油品升级、治理汽车尾气变得迫在眉睫。近日,七部委联合发布方案,要求加快清洁车用油品的生产供应。其中,油品升级专项行动的重要任务就是扩大国五标准油品供应范围,并要求全国范围供应时限提前一年至2017年1月1日。相关炼油企业发布油品升级“路线图”,将投资数百亿元加速推进汽柴油油品质量升级工作。

  为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国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各种补贴政策不断完善,一些城市加大了充电桩、加气站等基础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同时,国家鼓励各地大力发展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低碳出行。

     链接  

     我国环境与健康工作积极开展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近些年,我国政府加快推进了环境与健康工作,在基础研究、制度制定和机构设置等方面稳步推进。

  为了公众健康,规划、监测、立法等工作稳步推进

  环境保护部组织多领域专家,共同完成“中国环境与健康战略研究”,提出分阶段环境与健康工作调整思路;联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共同成立了国家环境与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协作机制;发布了《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等政策法规,对环境与健康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和战略部署,逐渐明确风险管理是环境与健康工作的主要目标。

  先后开展了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调查、大气污染对城市居民死亡影响研究、中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环境污染对出生缺陷影响形势分析等一系列基础调查和研究工作,在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不良影响方面获得了一些成果,为环境管理提供了支持。

  针对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如儿童血铅超标、大气污染对居民健康影响等开展实地调研;启动“全国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工作;基于一系列重点地区、重点流域环境与健康调查,推动将化工、造纸、纺织等环境致癌污染物排放源纳入《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等,为推动实施环境风险评价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保障公众健康”,“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管理制度”等内容,最终纳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推进环境与健康工作法治化提供了法律支撑。

  以风险管理为核心,推动管理战略转型

  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保障公众健康是国家制定环境政策最重要的推动力。今后,应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规划国家环境与健康工作,做好顶层设计。同时,以风险管理为环境与健康工作的核心,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实现标本兼治;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建立环保部门牵头统筹、多部门协作的管理机制。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虽然明确了国家环境与健康工作主要内容,但仅为原则性规定。为增强可操作性,现阶段应加快制定《环境与健康工作管理办法》,推动环境污染健康损害鉴定、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等法规文件的制定,便于实际应用。

  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的区域,开展环境与健康调查及综合监测,逐步建立国家环境健康基准体系。针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通过开展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程序以及现场调查技术、复合污染生物毒性及生物监测技术等研究,加快编制出台风险评价、处置和预警等技术指南或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