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辽阳市扎实迈出第一步(图)
核心提示
发展现代农业一直是辽阳市农业发展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 1月22日,一条喜讯从国家农业部传来,辽阳市被农业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申报成功,标志着辽阳农业开启了新纪元。在中央“一号文件”东风的引领下,辽阳市相继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措施,强力推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2015年元月,一条喜讯从国家农业部传来,辽阳市被农业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该市与大连市一起被认定为我省仅有的两个市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申报成功,是辽阳市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该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有利契机。 2月13日,辽阳市召开农村工作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动员会议,拉开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大幕。
多年来,发展现代农业一直是辽阳市农业发展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 2013年初,市政府委托市农委与农业部工程建设服务中心签订协议,为该市编制《辽阳市现代农业发展建设规划(2013-2020年)》。几经努力,2014年9月,该市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省农委组织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答辩。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申报成功,标志着辽阳市农业开启了新纪元。如何保证现代农业示范区向纵深发展成为该市农业发展的新任务和新希望。为此,该市专门成立了由市委书记王正谱、市长裴伟东任组长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示范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与目标考核机制,保障此项工作的坚强领导和贯彻落实。
在中央“一号文件”东风的引领下,该市一系列支农惠农措施相继出台,强力推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这些措施包括: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项目建设资金支持,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农信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信贷品种,并加大政策性保险工作力度;市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市级农投资金的增量、增速,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投入保障机制。各涉农县(市、区)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主体,将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确保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努力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实施灌溉区改造工程,因地制宜兴办小型水利工程。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发展林产业和特色经济林。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该市秣马厉兵积极备战。强化现代农业保障体系和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带4条产业带(区),成为该市今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今年,该市还将重点建设灯塔市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沈环线现代农业示范带、河东产业大道现代农业示范带及兴隆大道现代农业示范带4条产业带(区)。将开展东西长19.5公里、南北宽2公里小小线沿线核心区建设,发展绿色水稻、设施葡萄和设施蔬菜等项目;在沙岭、黄泥洼、小北河等镇,将建设设施蔬菜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和畜禽标准化养殖基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在河东产业大道现代农业示范带,将建设绿色水稻种植基地,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和草莓采摘、观光示范区;在兴隆大道现代农业示范带,将重点发展休闲、观光、采摘和度假项目,项目将于今年3月份完成整体规划,年内启动核心区建设。
链接
辽阳2015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目标
1.物质装备水平: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要达到5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9%。
2.科技推广水平:持专业证书的农业劳动力占比达到45%,完善“12316”等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3.经营管理水平: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50.71%,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9%,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比重达到58%,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2,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比重达到42%。
4.支持水平:农林水事务支出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农业保险深度达到0.72%,单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信贷资金投入达到0.7元。
5.产出水平:粮食总产增幅达到3.55%,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9.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
6.可持续发展水平:单位能耗创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5万元/吨标准煤,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5万元。辽阳绿色农业风生水起。赵建军/记者/严佩鑫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