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珉:主动适应新常态 迈向振兴新阶段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珉接受辽宁日报记者专访时强调
主动适应新常态 迈向振兴新阶段
记者:中央推进新一轮东北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对辽宁改革发展有着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王珉:自2003年中央实施振兴东北战略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奋力拼搏、攻坚克难,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但从2013年开始,受结构性和周期性因素的双重影响,我省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表面上看是由外需不足、投资拉动减弱造成的,实质上是传统产业发展困境和老工业基地深层次矛盾的再次显现。
多年来,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尤其是近年来,为巩固扩大东北地区振兴发展成果、努力破解发展难题、依靠内生发展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不断加大支持力度。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东北振兴作出重要批示。总书记深刻分析了当前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明确提出了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要求新举措,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东北地区的发展作出前瞻性研判和科学性指导,体现了党中央对辽宁广大干部群众的巨大关怀和殷切期望,使我们倍感振奋和鼓舞。总书记的重要批示,高瞻远瞩、统揽大局,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对于加快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提前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7月31日,国务院专门召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会议。会上,李克强总理作重要讲话。总理深刻分析了当前东北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阐述了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根本出路,对东北地区做好下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进一步为我们明确了思路和目标。随后,国务院出台《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意见内容全面、措施具体,针对性强、含金量高,对于当期稳增长乃至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中央推进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决策部署,为全省发展提供了一次重大历史机遇、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深化改革、大胆创新,着力破解经济发展中体制机制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着力推动转型升级,就一定能够在国内各地区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抢得先机。
记者:如何正确看待、整体把握目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特征?
王珉:在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系统性阐述,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科学认识的又一次升华,对于我们做好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深化,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深入分析、准确把握我省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正视问题、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深度调整期。我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原材料加工比重较大,在要素供给和资源环境约束方面的压力更加突出,经济发展速度自然要在一定时期内放缓;产业结构“重化”特征明显,结构调整的“阵痛”必然会更大更持久;在国家刺激政策当期较多受益的同时,也必然需要用一定的时间来消化政策的后续影响。
此外,长期制约我省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体制机制方面,行政体制和国资国企改革滞后仍然是我省体制性问题的关键。辽宁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够,制约了企业的活力。在结构调整方面,我省产业结构变化对于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还不够强,新兴产业和接续产业成长缓慢,区域和城乡结构也不尽合理。鼓励企业创新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和成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创新成果在省内转化率较低。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尽管今年我省经济发展增速有所回落,可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分配结构、投资结构均出现了积极变化;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劳动力需求旺盛,就业压力减弱;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运行正常。这说明经济运行与基本面所能支撑的潜在增速基本吻合,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并未有大的改变,持续发展的潜力、动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十多年的振兴发展,我们积累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丰富的化解矛盾问题经验,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领导科学发展、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不断增强。这些,都是我们的基础和信心所在。只要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就一定能够战胜眼前的困难,进一步扩大发展的优势。记者:新的历史阶段下,写好辽宁“再振兴”的大文章,我们应如何谋篇布局?
王珉:新常态要有新认识、新思路、新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及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要以改革为统领,努力激发发展的内生活力。辽宁已经进入了深化改革的重要关口,必须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就经济体制改革而言,关键是找准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要以简政放权为核心,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将有序地“放”与有重点地“管”有机结合。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摸清国有资产各领域各行业分布、所占比重、效益等方面底数的前提下,加大推进国企改革的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坚持以人为本,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断优化城镇发展布局,着力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推进金融领域改革,着力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产业的国际化步伐,鼓励和支持我省骨干企业发展产业金融、金融租赁等业务,为发展赢得金融支撑。进一步放开非公有制经济准入领域,创新服务机制、完善服务机构,为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要以创新为引擎,努力寻求优化结构的驱动源泉。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着力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与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效应。围绕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来完善支持政策,统筹各方面资金并切实提高分配和使用效率,让企业创新创造的源泉更加充分涌流。打破目前体制和政策的限制,更好发挥激励机制的引导作用,让人才“动”起来,成果“活”起来。
要以转型为主线,努力争创新的发展竞争优势。优化需求结构。发挥政府投资的示范效应,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加快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夯实基础。优化利用外资结构,要充分利用沿海省份、地处东北亚腹地的区位优势,积极参与、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强与俄罗斯经贸合作,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切实增强发展动力。积极推进企业“走出去”,改变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低的局面。
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设绿色有机食品优势产业带,率先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提高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原材料产业精深加工水平,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针对服务业发展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新规律,通过现代理念、技术和方式全面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要优化区域结构。加快建设贯通沿海与腹地的沈大经济带,提升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壮大渤海和黄海两翼城市。进一步强化沈阳中心城市作用,深化沈阳经济区的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加快推进一体化进程。全面支持辽西北地区发挥优势、借力发展,加快完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促进资源产业与非资源产业、城区与矿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要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正确处理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基本和非基本的关系,更加精心地做好民生工作,对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进行系统化研究、制度化安排、规范化建设、长效化推进,让改革发展振兴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记者:肩负着新一轮振兴的重任,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以什么样的工作作风、精神状态,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再创辉煌?
王珉: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改革的力度、发展的质量、振兴的成果,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精神状态的最佳检验。
近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愈发深刻地体会到,工作中必须把握方向、找准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放眼大局、着眼全局,进一步厘清思路、认清使命、负起责任;必须力戒浮躁、静心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急于求成、脱离实际、图做虚功,突破对经济增长速度换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不适应,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形势、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必须主动作为、自觉担当,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为官不易”与“为官不为”的关系,“遵守纪律”与“无所作为”的关系,增强责任意识,保持发展激情,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勇于进取、甘于奉献;必须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只有这样,才能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善作善成的品质,把抓落实作为一项政治纪律,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必须突出重点、力破瓶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准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症结,深化改革创新,加快转型调整,切实改善民生和环境,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前进势头;必须坚定信仰、坚守法治、崇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政治定力,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自觉接受道德教化,确保手中权力行使不偏向、不变质、不越轨、不出格。
目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基本结束、巡视整改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各级干部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了新转变。但对于解决作风问题,“不能”的约束机制还未完全建立,“不想”的自觉尚未完全形成,“不愿担当、不敢作为”的新问题亟待解决。加强作风建设,落实从严治党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推动作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我们也将加大对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实干精神的考察考核力度,让勇担当、敢作为、真干事成为各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