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田野里崛起“钢铁力量”
河西商品粮基地机械收割的场景
面对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为加快破解推广应用先进农业科技这一难题,甘肃省通过典型引路、重点扶持、以点带面等多种措施,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截至2015年,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954家,比上年增加了359家,增长60.3%,比2010年增长5.5倍。今年春耕期间,全省140.66万台农业机械,完成农作物机播755.91万亩、机械耕整地1560.17万亩、机械深松135.98万亩、机械镇压691.14万亩、机械深施化肥781.19万亩、机械覆膜620.62万亩。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正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相得益彰,成为促进全省农业发展的“钢铁力量”。
优化环境,支撑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近年来甘肃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迅猛发展,与良好的政策环境密不可分。2014年以来,甘肃省先后印发了进一步加快农民合作社发展等一系列支持、促进农机合作社发展的办法、规划、实施方案等,形成了支撑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体系。
“为支撑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甘肃省从2015年开始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当年购置的1台100马力以上农业机械,在中央财政补贴的基础上,给予等额的省级财政资金累加补贴。明确提出,到2018年在全省重点扶持7000个左右示范性农民合作社(含100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的比例不低于30%。同时,各地实行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的收入给予税收优惠;对开展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免收车辆道路通行费;在农机化项目、‘阳光培训’、农业生产救灾和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上,优先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省农机局局长杜永清说。
农业机械价格不菲,若仅靠农民自身力量很难在短时间形成规模。为此,甘肃省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抓手,优先支持农机合作社购置农业机械,在购买数量上不设限制,应补尽补。2015年,省财政又下达专项资金1100万元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对全省15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100马力以上大型农业机械,在中央财政补贴的基础上,给予等额省级财政资金累加补贴。通过财政补贴、累加补贴、以奖代补、信贷支持等一系列措施,甘肃省打出了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组合拳”,农机专业合作社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2015年,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954个,比上年增长60.3%,增速居全国第二。
在注重农机合作社数量增长的同时,全省农机管理部门更加注重合作社质量的提高。平凉市坚持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的发展思路,要求新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必须有标准化车库、有维修车间和办公室、配齐办公设施和常用维修设备与工具,设立机械台账和维修记录,建立与健全作业合同、作业档案,并指定专人管理,有效促进了农机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张掖市把能否具备凝聚力、生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建立健全管理规范的运行机制作为农机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关键。
多元投入,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迅猛发展,离不开高投入,如果仅靠政府补贴,很难形成可持续的投入机制。为此,甘肃省创新多元投入机制,各级农机管理部门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基层农机部门利用资金入股、技术入股、机具入股等方式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基本形成了农机能人带头、农机服务机构兴办、工商资本带动等多主体牵头兴办格局,逐步创建和完善了国家扶持、群众自筹、集资入股、合作经营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投入机制。
在多元投入机制下,各方力量纷纷在农机专业合作社这个平台上大显身手。陇西正大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满义投资500万元买农业机械种1000亩地,他购置的法国贝松深松机,日均作业效率可达2000亩以上,生产效率是国产深松机的3倍;他购置的精量播种机种植黄芪每亩仅需要籽种2斤,而人工播种每亩需要籽种12斤,每亩节约籽种800元,机播1小时完成200亩,而人工半小时撒1亩,机械化作业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安定区西巩驿镇茂丰合作社负责人康学林在合作社成立后,流转了5100亩土地种植中药材。他采取的模式是农户出土地,每亩入股1000元。合作社负责从选籽种、深松、播种到挖掘、销售一条龙全程服务,并将田间作业中防虫、锄草这一环节交给入股的农民负责。年终除收入托底外,还返还红利2300元。合作社承担了外在市场的风险,将农民收益发挥最大化,同时还实现了种植机械方面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两个贫困村的贫困户种植药材,增加收入。实践证明,他们所做的,恰恰是单家单户无法实现的,代表着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经过多年的探索,甘肃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乡镇农机机构牵头创建型,致富能人带动型,农机技术骨干发起创办型,农机大户引领型,农业企业+农机户组建型,农机企业创办型,以及村户联合型等七种组建模式。2015年,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954个,入社成员数达1.37万个(户),服务农户数达到24.03万户,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其他各类配套农机具达5.67万台(套);入社经营土地面积超过178万亩,作业服务面积达到550万亩以上;全省农机合作社资产总额达到15.86亿元,年度总收入达到9.06亿元,经营服务收入超过7.8亿元。
完善机制,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创新服务模式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撑、持续投入,但归根结底还要靠市场运作来检验、完善、提高。在探索市场引导机制的过程中,“菜单式”“托管式”“全程化”等服务模式脱颖而出。
“‘菜单式’服务模式就是,合作社统一机耕、机播、植保、机收等作业服务收费标准,由农户自主选择服务项目;‘托管式’就是,农户将承包田全年或某一季转包给合作社自主经营,租赁款结算成粮食或现金给农户;‘全程化’就是,合作社统一提供机耕、机播、植保和机收等作业服务,谷物收割后再支付作业费用。”酒泉华夏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成汉解释道。
模式化服务使合作社农机服务领域、作业范围进一步拓展、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益明显增加。
2015年,甘肃黄羊河农机专业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投资800万元购置玉米摘棒机、抽雄机、青贮收获机及大型植保机,新建玉米剥皮生产线2条,解决了制种玉米收获、去雄、病虫害防治及快速剥皮难题。作业范围拓展到临泽农场、皇台、长城、黄羊镇、吴家井等乡镇,跨区域开展机耕、收获、开沟等农机作业服务,有效提高了农机利用率。全年完成机械化作业面积16万亩,比上年度增长60%,实现经营收入1300万元,增长39.5%,84户社员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5万元,高于未入社农户收入32%以上。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机社会化、市场化服务的发展,农机作业服务、技术服务、维修服务、信息服务和农机物流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应运而生,这些专业服务组织具有较强的技术服务设备、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服务能力,拓展了农机服务领域,促进了农机服务专业化的发展。
近年来,甘肃省针对牧草收获、青贮及玉米秸秆收获及综合利用、保护性耕作、林果蔬菜植保、中药材种植收获、农产品初加工等服务“三农”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不断涌现。金塔县会水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农用激光平地机、深松旋耕机、甘草挖掘机等大型农业机械,为周边近万亩农田开展农机化社会化综合作业服务,经营效益显著。瓜州县和谐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2014年与新疆企业签订甘草机械化收获作业订单,完成机械化收获面积4700多亩;玉门市鹏诚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玉米机收、牧草收割等机械化作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是农机专业合作社立足的根本,为此,甘肃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和要求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制度建设上,建立健全合作社决策议事、岗位职责、作业标准、安全生产、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等切实可行的制度。在组织机构上,规范合作社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日常运作,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在生产经营上,规范农机作业服务协议或合同签订,明确服务内容、收费标准、兑付方式、作业质量要求和违约责任等,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装备技术档案、检测档案、修理档案。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社由此步入规范化运行轨道,自2010年兰州市永登东山农机化服务专业合作社等4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入选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联系点,到2015年,全省已有4家农机合作社被确定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2家农机合作社被确定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30家被确定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