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铸就每一个精彩的生命——记盖州市聋哑学校校长陈桂艳事迹

30.12.2015  12:07
  当你看到一个失声的孩子努力地从喉咙里发出不完整音节的时候;当你看到一个用手势比比划划的孩子正在用力睁大眼睛认真捕捉你说出的每一个字的时候;当你看到一个能听到、却说不出话语、傻傻的流着口水的自闭症孩子的时候;你一定会想,这样的残疾孩子真是不幸啊。但是,生活在盖州的这些孩子却是幸运的。因为在盖州城东风景秀丽的塔山脚下,那里有一位充满爱心的校长,她就是盖州市聋哑学校校长陈桂艳。陈桂艳用心追寻,用爱打造和谐校园,为那些其貌不扬而又彬彬有理的残障孩子们构筑完美和谐的幸福生活。

  1988年,盖州市聋哑学校成立了,陈桂艳走进了这所学校,从此便与聋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从事聋教育的27年里,她善于学习、肯于钻研、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从教师、少先队辅导员、副校长一直到校长,陈桂艳用自己的睿智和人格魅力打造、发展、成就着特教学校。

  一、师爱无限铸就和谐特校

  陈桂艳常说:“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教育对象的个别差异性,特殊学校招收的虽然都是残疾学生,可是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表现出来的问题也层出不穷。选择特殊教育作为职业的教育工作者,其爱心和同情心毋庸臵疑。然而,在这个岗位上,成就感低,受接纳度低,每天都要面对着各色各样、问题层出不穷的学生,时刻要处理繁琐的事务,甚至存在受到学生攻击的危险。光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先进的思想道德基础,才能够真正为残障学生服务”。作为特殊学校的党支部书记、校长陈桂艳同志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起着模范带头作用。

  如果把残障儿童比做一块带瑕疵的玉石,那么陈桂艳就是可将其雕琢成“艺术品”的能工巧匠。这里的学生大多数家庭贫困,有的家长连自身的生活都不能自理,更不要说照顾孩子了。为了减轻家长的负担,学校的作息时间就从周五制改为了月假制,也就是说,残障学生在来到学校后吃穿住行全由学校负责,实行的是住校制,一个月回一次家。刚踏入学校大门的残障学生,第一次长时间离开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学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各方面都不能很好的沟通,陈桂艳同志就象母亲一样关心照顾这些孩子。一些学生想家哭了,要伺机逃跑,她强忍着学生的乱抓乱咬,抱着他、陪着他;一些学生想家不吃饭,她就买来好吃的哄着与他一起共餐;学生想家不睡觉,她就陪在其床边,轻轻拍着,直到他进入梦乡;学生生病了,她带学生看病拿药;天气凉了,她为学生添衣盖被;她还时常为孩子们洗头、洗澡、剪指甲、擦鼻涕甚至擦屁股。遇到节假日,她就组织老师们给学生包饺子、买月饼、煮鸡蛋,与学生一起共度佳节,让学生感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陈桂艳对残障学生的爱似和风细雨,点点滴滴滋润着学生们。

  陈校长在关爱学生发展的同时,把教师的冷暖也时刻记挂在心上。将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作为工作的晴雨表。为了让教师们能有时间说出心里话,她设立了每周三下午的校长开放日,保证了与教师的沟通;年轻教师生病住院,她在医院整整陪护了一个晚上;老教师带病坚持工作,她送去关切的问候;学校教师家人病危,她连夜赶到医院看望并送上慰问金。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有了沟通,减少了隔阂,减少了障碍,教师们有话愿意与她交流,有困难也愿意找她。“尊重每一个生命”构成了特教学校师生之间、职工之间,干群之间彼此理解、互助的纽带。校园中时时体现着和谐。

  二、争当全省特教学校排头兵

  陈桂艳认为,特殊教育的办学终极目标应该是  “注重意志培养,挖掘残童潜能、强化综合素质、全面育残成才”。为此,在耕耘特教的岁月里,她坚持深入第一线,积极探索聋教规律,致力教育教学改革。伴随着我国聋儿康复工作的开展,“十聋九哑”的说法已成为过去。营口市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于1989年8月设立于盖州市聋哑学校,主要承担、负责本市和周边地区2~6岁聋儿的语言、听力康复训练。为此,她带领老师们经过刻苦探讨,反复考证,研究出了更为理想的《聋校语训教学实施方案》,突出了语训教学中的“早、勤、密、悦、广”。此方案的实施,使13名聋生能进行正常口语交流,从此告别了无声的世界,回归主流。

  陈桂艳常说:“我们特校教师不会有‘桃李满天下’的骄人业绩,但我们能够走进残障孩子的心灵,我们能够与残障孩子自如地深入交流,我们能够把残障孩子培养成人,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教育一个孩子,挽救一个家庭,幸福几代人,造福整个社会,这有多么自豪!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她注重残障学生的“生活化教育”。教师们定期带着孩子们走出校门,认识社会,学习人际交往知识,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同时,还增设了几项校本课程——有“工厂学工”、“插花艺术”、“缝纫技能”、“烹饪技术”,这些劳技系列的教学课程,为聋哑孩子将来就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毕业生中,已有100多名学生被用工单位正式录用,找到了适合的工作,能够自食其力了,为其家庭,带来了欢乐和希望!

  从学校发展的实践中,陈桂艳认识到——以教科研为动力,是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增强质量的最佳途径。为此,她非常重视教研工作,从来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陈校长组织教师先后参加了《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和第十五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例这一领域,先后荣获了两个全国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和三等奖;为此,陈桂艳校长被评为“全国优秀组织奖”。在“十二五”期间,陈校长带领全校教师参与研究多项课题,亲自主持了国家级科研课题《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和三项省级科研课题,现都已结题。陈桂艳27年来不断锤炼教师队伍,也以教育、教学、科研方面的出色成果和关爱残童的慈母心灵,受到社会方面的一致好评。

  三、信念铸就成功喜悦

  陈桂艳上任校长之后,为了把学校建的更加精致和谐、大气开放,更好的为残障孩子服务,让残障孩子能够和正常孩子一样,也能在优美的环境中享受到平等的教育,她不知牺牲了多少个休息日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在学校加班加点地工作,从校园建设到各项材料的准备,她都精益求精,精心准备。她说“做就一定要做好。”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带领下,在短短的三个月的时间里,“平垫操场”、“建造画廊”、“修造校门”、“营建人造草坪”,——焕然一新的学校景观令人觉得难以置信。同时,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各种劳技教育的基地和设施。

  在陈桂艳的带领下,这所建校27年的盖州市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取得了出色的工作成绩。在盖州市教育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批准学校办了职业高中班。田洋、刘金英等5名学生考入了长春特殊教育学校,姜雪梅、刘金英、徐凤萍等18名学生考入了辽宁省残疾人职业学院,姜锡庆、卢权等4名学生考入了辽宁省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让残障孩子“学有所成”不成为神话,已成现实。

  听不见音乐,却可以用舞蹈演绎音乐的灵魂;说不出声音,却可以用手语表达自信的笑容;看不见色彩,依旧可以描绘大自然的五彩缤纷……这便是陈桂艳苦心经营的盖州市聋哑学校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些孩子的脸上,你很难看到痛苦、自卑。他们开朗、热情、大方,张扬的性够感染每一个人。在与这些孩子的接触中,你会发现他们身上有着比普通孩子更坚韧的毅力和执着。他们用自己的坚强信念换取了一个个成功的喜悦。学校参加了全国第七届第八届残疾人艺术汇演、多次参加了营口市、盖州市助残文艺演出、春晚、庆六一、七一和国庆等活动。每次演出,都让所有的观众感叹,聋孩子们优美的舞姿,丰富的表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精湛的表演,让所有来宾折服,一次又一次报以热烈的掌声。学校的体育队先后参加了辽宁省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残运会,在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的绘画、书法、剪纸作品先后在全国少儿大赛、营口市残疾人书画大赛盖州市“大光杯”比赛中获奖,学生的书画作品先后在《家庭教育》、《特殊教育》、《营口教育》、《盖州教育》等杂志上发表。聋哑孩子们在用自己的才智诠释着多彩的人生。

  目前学校在校园建设、办学规模、教学水平、师资队伍、学校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在全省也是享有盛誉,并先后被评为  “全国残疾人先进集体”、“全国聋儿语训康复先进单位”、  “辽宁省先进学校”、“辽宁省三项康复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德育规范化学校”、“辽宁十一五科研课题优秀实验校”、“辽宁省女职工优秀之家”、  “营口市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学校也发展成为集聋儿学前康复、九年义务教育、职业高中教育与自闭教育、融合教育、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为一体的和谐、美丽特教学校,所有的残障孩子在这儿都能够像健全孩子一样享受到完整的基础教育,同在蓝天下,快乐共成长。

  陈校长在这块特教园地里,从春到秋,从夏到冬,终年辛勤耕耘。为此,她也赢得了全校师生和上级领导的好评,先后荣获全国特殊教育优秀园丁、辽宁省优秀教师、辽宁省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辽宁省骨干教师、营口市三八红旗手、营口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营口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特殊教育事业是根的事业!陈桂艳“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她用自己诚心带领全体教职工去启迪残疾孩子受伤的心灵,用自己的爱心去换取残疾学生健康的成长,给了他们一个完整的梦想、完整的生活,为他们填平漫长道路的坎坷,这种幸福并非任何其他职业都能体会到的。陈桂艳相信,当这些残疾孩子将来勇敢的走出自我,走进社会,这世界便多了一道奇异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