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报】生态旅游、低碳工业、特色产业、宜居乡村…… 十大工程壮实辽河口生态经济  

25.06.2015  16:08
  □本报记者/高 刚/刘立杉/朱平原
  美丽乡村建设,使辽河口生态经济区22个行政村变得美起来、靓起来。
  本版照片均由树兴、李振勇、本报记者刘立杉摄
  年初以来,盘锦市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紧紧围绕发展攻坚任务,按照“一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六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总目标,攻坚克难,重点推进国有苇场改革、湿地旅游业发展、纸制品产业发展等十大重点工程、28项具体任务,实现了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为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顺势启动西部发展计划
  盘锦西部,一派迷人而神秘的风光所在。盘锦闻名遐迩的“西三场”——东郭苇场、羊圈子苇场、石山种畜场即坐落于此,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横亘境内,世界第一大芦苇荡、天下奇观红海滩风光旖旎。
  盘锦西部,承受着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亦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所在。西部如何发展,多年来一直是困扰盘锦的重大课题。
  2010年,盘锦市在西部成立了辽河口生态经济区。历时5年发展,区内经济呈稳步发展态势,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均有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今年2月,盘锦市委、市政府再次作出重大决策:实施“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攻坚计划”。盘锦决策者敏锐地看到,经济区依托自身特色生态旅游资源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在准确把握自身发展定位基础上迅速提高内生发展动力的条件具备、时机成熟;经济区依托盘锦、锦州、营口等经济中心的辐射带动,适应全国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谋求更大区域市场空间的各种有利条件都已具备;经济区顺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有利于争取更多的区域性或全国性的生态产业和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等支持政策,在更大的区域格局中充分发挥生态服务功能。
  据了解,攻坚计划以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为前提,立足打造全国重要湿地生态涵养区、国际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特色生态旅游小镇、全国生态经济示范区等“功能定位”,积极推进生态经济区快速健康发展,力争实现“一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六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全市“一盘棋”合力攻坚
  为更好地实施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攻坚计划,迅速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盘锦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攻坚计划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辽河口生态经济区重大攻坚事项督促落实推进及具体协调攻坚计划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召开一次调度会,领导小组每季度听取一次工作汇报。
  盘锦市统筹协调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旅游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和农业发展规划等多项部门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形成一张蓝图,优化辽河口生态经济区顶层设计,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盘锦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生态保护区居民脱贫创业扶持,以及生态经济区旅游产品的营销和品牌打造。与此同时,盘锦市民政、人社、卫计委等部门制定了具体方案,切实加大对经济区民生保障事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他们通过降低低保户标准,让更多困难群众享受低保待遇;通过扩大医疗救助范围,为更多困难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通过稳妥扩大社会救助工作辐射面,加大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倾斜力度。盘锦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还定期检查辽河口生态经济区攻坚计划实施情况,及时反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绩效办研究出台相关考核办法,将辽河口生态经济区攻坚计划的各项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范畴。
  十项重点工程全面推进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迅速、特色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年初以来,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紧紧围绕发展攻坚任务,攻坚克难,扎实有效推进十大重点工程。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按照全市大交通战略,在市交通部门大力支持下,重点推进了兴辽路、曙欢路、石欢线、辽河生态路、欢三支等一大批公路建设项目,规划总里程292公里,形成了以“三纵四横”为主骨架,以油田专用路和乡村公路为补充的交通网络格局,极大提高了交通通行能力。在水利设施改善上,经济区投资5706万元,完成6座大型泵站和6座小型泵站改造并投入使用;总投资6000万元的万金滩闸改造工程,处于勘测选址阶段。与此同时,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开始实施。
  ——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上半年,经济区重点实施了7个旅游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丰富完善景区功能,全力打造国家4A级景区。
  ——低碳工业取得新进展。经济区加快推进了纸制品园区环评工作,获批后启动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满足园区企业配套;围绕纸制品产业发展,重点推进东升纸业项目、绿世界纸业项目和诚通集团与振兴纸业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再生能源产业项目,加快低碳工业发展。
  ——特色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积极发展苇艺、草编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目前已完成就业人员培训;投资1.59亿元,新建棚菜面积1万亩;新增泥鳅鱼特色养殖5320亩;投资500万元新增河蟹增殖放流大蟹养殖1万亩;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投资2200万元打造温室基地。
  ——小微企业不断壮大。经济区依托纸制品产业园区,发展小作坊造纸、印刷、机加工及包装等纸制品产业;依托辽河口红海滩旅游区,以欢喜岭旅游小镇建设为平台,发展以农家乐、温泉酒店、土特产经营等特色产业;依托独特的芦苇湿地资源和特色农业,发展草艺苇编、乳制品生产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全面落实小微企业发展扶持政策及小巨人企业发展六年行动计划,投资180万元,建设2000平方米辽河口创业孵化基地,推进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发展。
  ——宜居乡村建设成果显著。经济区重点推进了示范镇和美丽村建设,全区22个行政村全部按美丽村标准启动实施项目。春季绿化中,全区栽植树木达到96万株;完善“四个一”工程建设,新建超市21家、卫生室27个、浴池14个,均已运行。加快推进东郭镇棚户区改造工程,一期已完成投资8500万元,建设回迁楼3.5万平方米、安置410户。
  ——精准扶贫工程切实开展。经济区加大扶贫帮困力度,落实了市直部门包扶机制,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整合民政、工会等方面救助资金,加大贫困群体帮扶力度;启动新一轮干部大走访活动,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送技术、送项目、送温暖;实施养老院集中供养项目,实现“三无”人员及有供养需求老人入院集中供养。
  与此同时,辽河口生态经济区在国有苇场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湿地生态功能提升、社会持续和谐稳定等工作上均取得长足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