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减法换来加法 以更少收获更多

06.03.2016  08:09

  “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效能。”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辽宁代表团中引起热议。

  “这既是社会最关注、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王金笛代表说,适应新常态,必须转机制。辽宁是计划经济进入最早、退出最晚的省份之一,政府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所以,辽宁的制度创新之首、当务之要,应是政府管理经济、社会方式的创新。其本质和旨归就是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一方面优化合法经营、公平竞争、高度法治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规范,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做到廉洁、高效、透明、公正、公开。

  “近年来,辽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着力完善体制机制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我们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作为改革的‘先手棋’和‘当头炮’,疾稳落子、精准发射,成效显著。”王金笛介绍,目前,辽宁已经取消和下放了140多项省级行政审批职权,行政职权事项减少了60%以上。“虽然我们在转变政府职能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可以作为的空间还很大。下一步,应继续着力解决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管得过多过细以及职能错位、越位、缺位、不到位等问题。加快建立和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行政审批能取消的要一律取消、能下放的一律下放。同时还要注重解决放权不同步、不协调、不到位问题,对下放的审批事项,让地方能接得住、管得好。”

  “做好‘放、管、服’三篇文章,必须坚持民意为先、突出问题导向。”王明玉代表说,几年来,锦州市正视批评、回应关切,不推诿、不掩盖、不拖延,针对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蜗牛审批”“奇葩证明”“衙门作风”等现象,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和担当破除堵点、痛点、盲点,全面清理行政审批要件,压缩审批时限,制定权责清单,成立全国首家机关作风监督局,努力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如何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王明玉表示,将注重从数量向质量转变,切实增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大力推进网上审批,让“信息多跑道,办事者少跑腿”。王明玉还建议,简政放权应继续完善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配套性、协同性和联动性。还要加强对中介机构服务质量、工作效能的监管,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防止下放的权力被滥用,蚕食简政放权改革红利。

  作为一家国有企业“掌舵人”,惠凯代表也认为,政府必须要从微观经济事务的管理中脱离出来,避免直接干预资源配置,把经济活动交给企业和市场来调节,只有政府“放开”,经济才能“开放”。对于国企而言,就是要明确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经济行为由市场说了算,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总之,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必须置身事内,但也要置身“市”外,只有政府权力做减法,才能换来市场活力的加法。“就这一点来说,更少,其实就是更多。”

  来自民营企业的代表郭光华深切地感受到了政府职能转变所带来的强劲“新风”,“这几年,办事程序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快了、越来越顺了,使我们节省了很多制度性交易成本。”郭光华希望政府能够再加把劲儿,强化“需求导向”,建立诉求表达和科学评估机制。“也就是多听听企业和群众的意见,变‘端菜’为‘点菜’。这样,简政放权会更加增强靶向性、针对性,做到枪枪命中、弹无虚发,发挥出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