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扶贫“最后一公里”上的诗句——记民航空管援疆干部、挂职于田县副县长戴雪松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怀,1967年出生的戴雪松,他那一代人年轻时,读的是艾青的诗。
“它像一个拓荒者,全身都浴着阳光。面对着千里戈壁,两眼闪耀着希望”这样的天地与胸襟,在戴雪松的心中已经装了几十年。1年前,52岁的他作为一名援疆干部,带着眼中闪动着的希望,走进了这片天地中。
2019年初,民航局选派定点扶贫挂职干部的文件到了吉林空管分局,戴雪松当即就报了名。一走两年,家里面他有些放心不下,但他更想去亲眼看看那些长在诗里的景色,想在那些景色中为自己的国家和理想做点什么。
经过层层选拔,2019年4月,各方面条件都优秀的他被确定为民航局援疆干部,挂职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副县长。
离开了苍润肥沃的松嫩平原上的家乡,一别万里,塔克拉玛干横亘眼前。
这是金庸《白马啸西风》沙漠后面的沙漠,是《鬼吹灯》摸金校尉的精绝古国,是宁浩《无人区》往西的无人区。“死亡之海”、世界第十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这些都在昭示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人类不宜”。然而,一条发源于昆仑山,自南向北流入沙漠腹地的克里雅河,唤起了这片土地的生机。
于田县便坐落在沙漠严苛与馈赠的交界处,千百年来,那里上演着一场场生命临界点上的惊心动魄。
一个“浪漫主义者”的“五十之惑”
让他去报道的命令来得紧急,要求第二天就到达于田县,他甚至没有时间当面去和老父亲告别,八十多岁的父亲在电话中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十分激动“去南疆好,南疆苦啊,正需要人,你能去太好了!好,好啊!”老人家连着说了几个“好”。戴雪松从父亲的声音中听出来,他的激动大过不舍。戴雪松知道,父辈那一代人对于“新疆”二字都有着特殊的情感,兵团军垦时代,正值父亲的年少,正是父辈那代人在荒漠中开垦出了一片新天地。时光轮转,脱贫攻坚的舞台搬到了自己这代人的面前。
“父亲年纪大了,很多想做的事情做不了了。他替我高兴,因为我能有机会去做一件有利国家和人民的事,这样的一个机会,应该也是他的梦吧”——这大概也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梦吧。“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从《诗经》中的朴素愿望到如今的决战决胜,几千年来中国人都没有停下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打从老祖宗起就有的理想,竟然要在我们生活的时代实现了,想一想挺不可思议的。他说,有时候觉得中国人是很浪漫的,不是那种小儿女的浪漫,是那种家国情怀、铁马秋风式的浪漫,敢想敢做,一个梦敢做几千年!
看他在52岁时做的选择,就知道他本身就是自己口中那种身负梦想的“浪漫主义者”。
业务干部出身的他在吉林空管分局已经工作了31年,50岁之后的“转轨”换了谁都是不易的。他自嘲说“按着孔夫子的说法,我都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龄了,但我现在连‘不惑’的境界都没有达到呢”。
初到于田时,全县共有贫困村163个,其中116个都是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583户、129190人。中央“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很明确,但要怎么做才能让当地老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的保障又怎样才能真正落地?县上老乡们的钱袋子怎么才能鼓起来?各项工作怎样对接?脱贫了的怎样才能保证不返贫?……这些问题天天在他的脑子里晃。怎么可能“不惑”呢,眼前处处都是“惑”。
戴雪松仔细的研究过,于田穷是穷,但内里子是有货的。虽然于田县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里绿洲不足6%,但这6%的土地中却孕育着十万亩水稻和百万亩湿地。这里是大芸、红柳、大叶紫花苜蓿的故乡,更是和田玉的原产地。要吃有大枣、核桃、葡萄各类水果,要养生有沙漠玫瑰和肉苁蓉等中药材,要探险有喀孜拉克遗址、冰川火山遗址、和曾失落千年的古村达里雅博依。
但无论是县里的特产“走出去”,还是外面的游客和繁华“走进来”,最重要的是搭起一座桥。戴雪松最得意的地方就在这了,按照县委分工,他负责的于田机场建设和招商引资两项工作,说到底,就是在搭这座“桥”。
“哗啦哗啦干活”
“两三公里的路修起来看不出来啥,可两三公里的跑道一修好,连接的可是全世界”,戴雪松觉得自己赶上了件“利在千秋”的大事儿。2019年4月9日,从他进了于田县县委大院的门开始,就不歇劲儿的忙了起来。
民航局各司局全力支持于田机场建设,这既是他曾经的老本行,又是他现在的主战场,懂民航业务又熟悉地方情况的他承担起繁杂的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很快他就成了民航局各司局、自治区、和田地委和相关部门之间的“编织绳”,具体工作是繁杂、细致又熬人的,但成果却是紧凑的:
7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于田机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8月初于田机场工程建设指挥部成立,8月中旬总体规划得到批复,9月初工程初步设计及概算得到批复,机场项目建设推进会随即召开,10月25日,于田机场飞行区场道工程正式开工。
一个机场的建设,从可研批复到正式施工,只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戴雪松作为最直接的推进人,真真正正的感受到了国家的决心与力度。于田县未来的发展蓝图,多半也画在了机场的蓝图之上。
“真是24小时,哗啦哗啦干活”, 戴雪松说“没想到到了50多岁了,还能又感受到了一回什么叫‘奔头儿’!”于田机场是按照年旅客吞吐量1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00吨来设计的,一提到这,戴雪松语气里掩不住的兴奋“这是什么概念?要是于田县这么个地方每年能有18万人次的进出、有400吨货物的卖出买入,那背后是个多大的市场!会带来多少经济效益!能解决于田老百姓多少问题啊!”
不光未来的于田机场能为于田百姓解决问题,全国民航都在想办法帮着于田百姓解决问题。作为民航局定点帮扶的扶贫点,和田地区的于田、策勒这两个名字走进了3万多民航人的关切之中。戴雪松紧紧握住政策这根线,想办法、找门路、搞销售,于田的特产农产品作为“民航精准扶贫产品”走进了首都机场、大兴机场、重庆、成都等全国多家机场航站楼内的展销柜台。全国各地民航的“爱心支教“团队来过、民航总医院义诊医疗队来过、投资农业养殖业的考察组来过……带来了知识、技能、本领,留下的是“渔”,是可经时光打磨的礼物。
风口上破浪
突发的疫情使机场建设项目暂时停摆了,内地实体柜台的销售骤减成了扶贫收入的缺口,农产品也大量积压滞销。戴雪松和于田县四套班子一起积极想办法,转换思路,将目光盯住了电商平台,“4G、5G时代,电商这个风口要是错过了,那就是浪费了致富的大好机会”市场在哪里、浪头朝着哪个方向,戴雪松心里清楚。线上线下一起使劲,才能激发最大合力。
在他的努力下,人民优选、公益中国、华夏典藏电子商务平台、天津e进口平台、杭州尚市网络科技……一长串名字列在了于田县对接的电商平台名单上。新疆当地的企业也加入了“带货”扶贫的队伍中,与这些线上平台联动,和内地多家企业签订了核桃、大枣、玫瑰花酱、葡萄干等农产品销售订单。
如孜汗·阿西木是于田县兰干乡开提米力克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有两亩葡萄地,去年秋天收获后制成的葡萄干被她保存的很好,本想在今年架子上长果前卖掉,用作上半年的花销。过完年她就开始担心,生怕疫情会影响了葡萄的销路。两亩葡萄地的产量不大,但却是一家人生活的重要来源。还没等她想到办法,县政府就领着电商企业上门收购她家的葡萄干。不仅销路解决了,价钱比她往年卖的还好,现在在村里,她见人就说“党和政府买了我家地里的葡萄!”悬着的心放下了,她又开始剪枝、除卷、拾掇葡萄架子,期待今年的收获。
看好了电商的发展,于田县委在抖音、快手平台注册了“万方于田”官方号,戴雪松自编自导自演于田电商网络宣传片。他头戴新疆朵帕,站在库尔班大叔的塑像前,向全国人民介绍着这个美丽、淳朴、久困于贫、又向往着美好生活的于田县。戴雪松本就不善言辞,视频中的他拘谨却又自豪,他对观众说“看我头上的这顶新疆小花帽,漂亮吧?”语气就像一个男孩儿拥有了心爱的足球或是玩具小车一样骄傲。那种态度像是在宣告,他已经真真正正的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了。
“是个办法就得去尝试”,就是在各种各样的尝试之下,戴雪松帮助县里消化了库存共2372吨的农产品。“这不是我个人的功劳,这是政策和‘娘家人’太给力!”说起扶贫工作的成绩,戴雪松最想感谢的是自己的“娘家人”。自从他参与援疆以来,空管系统一直是消费扶贫主力军,今年截止4月30日,空管系统购买的扶贫产品达43237件,总金额387.23万元。今年空管局党委又提出项目扶贫、采购扶贫、教育扶贫、技术扶贫等举措,具体的工作已渐次铺开。其中民航东北、华东、西南空管局的援疆项目分别选定在了村吉日木、尤喀克加依、阔什塔勒这三个深度贫困村,帮扶建设的物资储备库和集贸市场建好后,就像是有了“码头”和“船舶”, 于田县的农产品将在此集散,驶出这“沙漠之海”。
未来将至 继续写诗
3月15日,于田机场建设工程全面复工。站在从全国各地赶回来的600名建设者面前,戴雪松宣布复工。现在提起那一刻,他还是很激动,“国家今年要全面脱贫,因为疫情耽误时间必须早点抢回来!时不我待啊!”来新疆前他觉得虽然自己已经50多岁了,但身体允许,能为国家做一点什么,挺高兴的。这一年里,各项工作一件件落地,贫困户的数字一点点减少,他反而有些沮丧了,恨自己不能再年轻点、再多做一些什么。
任职一年多,于田县的贫困发生率分别从2018年底的19.38%降至2019年底的4.88%,剩余贫困人口将在今年全部摘帽。这一年,戴雪松的头发白了一半,他和别人打趣道“这才是人如其名了,雪松、雪松,我现在是白雪覆顶了”——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他的名字源自陈毅元帅的这首诗,父亲给他起名时的寓意和期许,现如今,已经实现了。
扶贫不是救济和施舍,给钱给物都很容易,难的是给一条可以永远走下去的路,而我们的祖国和千千万万像戴雪松一样的扶贫干部,正在做的,就是这最难的事。“快了,就快做成了!”2020结束时,千年的小康梦就圆了。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常常已是深夜,他喜欢走到县委大院外面坐一会,吸一吸家乡万里外的空气。空气中混着塔克拉玛干的蛮暴和昆仑山脉的孤绝冷峻,头顶上星河如倾。
“说什么家乡不家乡,灶王爷贴在腿肚子上,祖国的山河处处都可爱,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乡”,戴雪松坐在新疆初夏的夜空下,想着艾青诗里的这句话。夜的压迫反而使人异常舒展,绵密的自由和理想将他包围。说来也怪,就在这样不着一物的夜里,他心中却常会静静地涌出一阵感动,他觉得自己终于读懂了那句“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一个民族千年的追求、全民决战决胜、政策的助推、个体的力量,乃至人过中年的理想主义——以前的他从没想过自己的人生会和如此宏大的命题交织在一起。曾经他觉得“宏大”的概念容易让人陷入无解的茫然,但如今,他用着自己的经历、思考和践行,为这个30万人的贫困县、也为自己开出了一份疗愈的解药。
想到年轻时的理想一直都在被自己坚定地践行着,他发现信念原来是一样如此清澈宜人的东西。在这个激流的时代里,这颗覆雪的青松,在这片白杨生长的大地上,用沉浸在初心中的力量,平铺直叙的,写着属于自己的苍劲之诗。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