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病逝八旬老母日夜缝补替儿还债
儿子患病3年,去世后留下了治病欠的十余万元债务。
80多岁的老母对亲属说,人得讲诚信,儿子欠下的治病钱她来还。老人省吃俭用,每日穿针走线缝制小垫、棉被,为的是周末拉到集市上卖掉。
一年来,老人已还债万余元。但面对巨额债务,自己去日不多,梦想能还上全部欠债,不能临走坑了亲戚。
几年来,老人没买过一两肉,没吃过一条鱼,每天缝小垫到午夜,可100个才卖10元钱。
3点起床骑两小时三轮去卖货她是旧货市场里最年长的摊主
11月28日,周六,早7时许,83岁的刘素梅来到辽阳徐往子旧物市场开始一天的工作。她将塑料皮蒙在摊位上,把几天来缝制的小垫全摆在上面,她最大的愿望是早点儿把这些卖出去。
所谓小垫,就是生产车间用来擦拭机床油渍的抹布,一个能卖一角钱,10个才卖1元,“关键是现在这么便宜的东西也不好卖”。棉被,是用来卖给水果商贩蒙水果的。
市场内的一间仓库里还堆着她以前没卖出去的陈货,仓库是市场免费提供给她的,免去了她来回搬运之苦,“我家到这里有十来公里远,骑三轮车要两个多小时”。
说她骑,倒不如说是推。
凌晨3时,刘素梅起床,洗漱后草草地对付一口饭,然后将剩下的饭和咸菜盛进保温桶,“现在天气冷了,到了中午勉强能吃”。
三个包裹里面装的都是近几天新缝制的棉被和小垫,装好三轮车就从家出发了,这时间刚好4时,很多人还沉浸在梦乡呢。
老人家紧邻太子河,天仍然黑黑的,走出平房区,奔向新运大桥,“那里有灯光了,好走一些”,可街上依然很难看到行人。
近一段时间,三轮车的左侧车轴有些紧,老人骑上之后无法控制车的平衡,无奈只能推行,“修过,可还是那样,唉,我骑车也不比走快,走就走吧”。
也有人问她,这么大年纪干吗还这么辛苦,她很少作答,但她是市场内最年长的人,倒是不争的事实。
儿子患上了严重的肝病3年后离世欠下十余万元的外债
中午时分气温略有回升,在-5℃左右,刘素梅拿出保温桶,坐在摊位边吃了起来,依然是与凌晨吃的一样。
天冷了,生意难做,一名顾客买了七床棉被,刘素梅笑得合不拢嘴,“总算是开张了”,随后,她将70元折好塞进随身的布袋中。“今天算是好的,一天只卖个二三十元是常事”,刘素梅并没有因收入少、天气冷而放弃出摊的想法,“我必须来啊,家庭条件不允许啊”,相熟的几位摊主知道刘素梅的家事,但除了表示同情以外,也都力不从心。
刘素梅不愿意提过去的伤心事,如果这些都没发生,她也会像其他老人一样安度晚年。
5年前,不到50岁的老儿子日见消瘦,体乏无力,到辽阳市中心医院检查发现患上了很严重的肝病。
从此,刘素梅承担起了护理儿子的重任。儿子经常莫名出现吐血等症状,病情反复。坚持了3年,去年11月儿子还是走了,刘素梅也坚持了3年,“我每天就像在黑夜里度过一样”。
由于儿子没有医保,治疗费全部自理,“输血老贵了”,不仅花光了母子俩的积蓄,还欠下了十余万元的外债。
靠缝小垫缝棉被到市场卖还债担心到“走”那一天也还不完
为了给儿子治病,老人只能在自己身上省,常常馒头就咸菜,挤出时间缝些小垫、棉被类的东西拿到旧物市场卖。
儿子走了,她开始一门儿心思缝纫,好早点把那十余万元的外债还上。
坐在火炕上缝制小垫,成了老人唯一能创收的方式。瘦弱的手,老了的双眼,一针一线凭的都是感觉,但从老人手艺不难看出,年轻时绝对是巧妇。老人缝小垫的原料大都是亲戚邻居们用过的旧床单、被罩,经她加工还能卖些钱。
老人的故事不但感染了身边的人,辽阳第五人民医院的爱心团队得知她的情况后,买来了米面油及过冬的煤。这些令刘素梅感动,她觉得更有奔头了,一定要把欠下的钱还完。
老人有些迷惘,望着顶棚,早已泪流满面,毕竟自己已经83岁了,担心到离去的那一天因还不上欠债遭到亲属记恨。
想到逝去的儿子,老人哭出了声。
对话
“我要没了,这间小平房动迁款不知道够不够顶债啊”
辽沈晚报记者:您现在还有多少外债?
刘素梅:一年来还了1万元债,还欠我妹妹6万,欠外甥女5万,欠侄女2万,都是实在亲戚,我儿有病时大家伸手救命,谁承想他还死了。
辽沈晚报记者:您这么大岁数了,剩下这13万元什么时候能还完啊?
刘素梅:我也没别的能耐,慢慢还呗,要是我没了,那把我亲戚都坑了,最好全都还上我再死。
辽沈晚报记者:你这一年怎么攒下1万元的?
刘素梅:我每月有1500元退休金,再有就是在旧物市场卖些小垫的收入,好几年没买过一两肉没吃过一条鱼。
辽沈晚报记者:您儿子欠下的钱应该由他媳妇来还啊?刘素梅:我儿子是在离婚之后得的病,媳妇带着孙女改嫁了,儿子治病欠钱只能由我来还啊。我和亲属说了,我要没了,这间小平房动迁款不知道够不够顶债啊。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特派辽阳记者金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