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历史草莓成丹东最美味名片(图)
蓬勃发展的草莓产业已经成为东港靓丽美味的“名片”,在美丽中国的大地上绽放光彩。受访者供图
马廷东所在的合作社正在包装草莓等待销售。受访者供图
展现
辽宁振兴发展
生动实践
奋斗故事
金字品牌
挖掘
辽宁振兴发展
底气所在
实力之基
行动抓手
7月,草莓刚刚下市,但是马廷东的两个手机还是不断地交替响着。他一边跟人定好运送方式,一边安排筹建新的员工宿舍。合作社刚招了一批大学生,马廷东希望他们将来可以成为草莓职业经理人。
接下来,马廷东带着记者走进草莓大棚。“你看,这就是大家常说的‘九九草莓’,它的学名叫红颜草莓。”马廷东拿起一棵草莓苗说,“我有一个理想,希望家乡的草莓可以成为全国最好,创出世界品牌。”
草莓引入丹东已有近百年历史。近年来,随着草莓产业的发展,丹东东港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草莓产业科技服务支撑体系。我国唯一的省级草莓专业研发机构——“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就坐落在这里。
第一次种草莓“没有想象中简单”
今年40岁的马廷东是土生土长的丹东东港人。年少时,他和很多人一样,选择外出打工。可在外一番打拼后,却发现最好的创业商机就在自己家乡的泥土里。
2003年,马廷东结束了在北京8年的打工生涯,回到家乡和朋友一起租了45.88亩土地,开始了草莓种植。
“当时,我看不少人都回东港种草莓,收益挺不错,说明这里的土地适合草莓。另外当时草莓有人收购,销路不愁。我觉得,与其在外面去弄那些自己不熟悉的东西,还不如回家,从种地开始创业。”马廷东说。
于是,年轻的马廷东和朋友抱着“不就是种地吗,能有多难?”的想法,凭着一股脑的热情开始创业。可到了2004年收获的时候,他们傻眼了——自家的草莓和别人家的一比,产量差了老远,结果一下子赔了8万元。
这时候,马廷东才意识到“种草莓没有想象中简单”。这次失败,他总结出的教训是“不懂技术也没有管理经验”。既然不懂,那就得学,于是他就去向种草莓种得好的农户请教,才明白自己当初选苗就没有选对。
坚持终有回报 他赚到第一桶金
弄懂了症结所在,马廷东和朋友坚持了下去。2005年6月,他们种的草莓产量上来了。可就在准备收获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将他们的喜悦完全浇灭了。
“马上要收获的草莓就这么没了,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心里滋味都形容不上来。”马廷东说,当时,他们的草莓地位置比较低洼,这一场暴雨淹了大多数即将成熟的草莓。
接连遭到打击,朋友彻底不干了,周围人也都劝马廷东:“你们就不是种地的料,赶紧放弃吧。”
可是,马廷东那种认准了就敢干的劲儿上来了。他说:“没什么事是能一次成功的,这两次失败起码让我知道了问题在哪儿。在我看来,种植草莓是个有前景的产业,朋友不干了,我自己也得坚持下去,把赔的都“种”回来。”于是,他不顾周围人的反对,又承包了150亩地种草莓。
事实证明,马廷东的坚持是对的。2006年,吸取了前几次经验教训的他把草莓地的位置、苗、人工、管理等方面做了全方位改善。这一年,他的努力没有白费,草莓获得了大丰收,他不但还清了之前欠的钱,还获得了10余万的利润。
“这下我感觉机会来了。”马廷东说,2006年,他把草莓地扩大到600亩,准备实现他的“百万富翁”梦。
从失败悟出“合作才能共赢”
可成功到底还是没用那么容易。让马廷东没想到的是,他的草莓种植产业规模扩大后管理跟不上,加上人工、农资等成本的上涨,种植成本较前一年上涨三分之一。
屋漏偏逢连夜雨,2007年草莓大量上市时,又赶上波兰草莓大丰收,各地草莓都卖不出去。“当时主要是和加工厂合作,他们收购我的草莓再出口到国外。那时候只知道种草莓,没有什么风险意识。”马廷东表示,那一年,国外市场不景气加上国内加工草莓收购市场的低迷,导致收购价格急剧下滑。很多农户的草莓卖不出去,都烂在地里了,他也赔了90多万元。
“今年市场不好,明年也许会改观。”马廷东咬牙又坚持了一年,可没想到2008年草莓价格还是持续低迷,再加上采收期天气影响,草莓产量非常低,采收结束一算账,又赔了120多万元。
这下马廷东慌了神。“没成为百万富翁,反倒欠账200多万,借的钱可怎么还?”这次打击让一直信心满满的马廷东迷茫了起来,那段时间他天天躺在家里,几乎不出门、不见人。
可是欠钱就得还,他不能就这么倒下。这段时间,他经过思考明白了一件事——光靠单打独斗没有市场话语权,这个生意做不起来。
于是,马廷东联合了几个草莓大户,注册了丹东市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大家选举他担任理事长。
[1] [2] [3] 下一页 尾页(责任编辑:李京) 作者:王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