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一文虚假,违背基本新闻常识

25.02.2016  10:39

  如何判断新闻背景以及记者背景?我认为《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新闻的发生地也就是记者的老家是辽宁丹东宽甸太平哨镇茧场村,依据是:1、他写的报道是真实的,否则就是虚假新闻。2、文章中有一个肯定的事实是“两朝七帝五总统”的164岁老人,是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的太平哨镇的一位叫阮国长的老人,而他的墓就在茧场村,长寿之乡、名片皆由此得来。3、文章的阿公阿婆不是辽宁称谓,疑似障眼法,增加猜测难度。

  我认为记者高胜科是渤海大学2007届毕业生依据:1、2003年他们高中同学毕业聚会。2、2006年大四在某出版社实习,3、2007年他到某网站找工作的毕业单位写的是东北某某大学(某某师范学院)这一年只有锦州师范学院改为渤海大学,4、一篇文章写道高胜科来自辽宁的一个小山村。

  为什么要扒这些信息?目的为了与我的判断互相验证。

  一、新闻要素应准确

  新闻真实性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新闻要素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既是新闻写作真实性保障的要求,也是新闻真实性核实的要求。新闻真假与否不靠主观认识、不靠良心、不靠道德,不靠情怀,而靠新闻规律和新闻原则,《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这篇报道却谜团一堆,分不清子午卯酉,地点笼统称东北,人物阿公阿婆村妇村民甲乙丙,再就是主人公我,新闻内容自相矛盾,细节经不起推敲,这篇文章到底是真是假?

  “故乡还在,但村子的魂魄早已死去,宗族家训的血脉早被抽空,只剩下碧水青山难得好景致的一张皮囊。春节期间,村里一些高龄老人正在东北的火炕上忐忑地活着——他们因活得高寿而倍感内疚。自杀之心早已有之,有着同龄老人的彼此宽慰、相劝,死心虽然没了,但活罪难逃。”“偏偏这又是东北地区一个闻名全国的“长寿之乡”,90岁以上甚至过百寿命的健在老人还有很多。”(带引号的内容均引自原文,下同)

  文章开篇,作者就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宛如末世的图景,但通过新闻要素判断,就疑窦重重了:因为活得久而内疚?这样的内疚从何说起?自杀之心早已有之?谁想自杀?一个人还是所有人?有过举动还是亲口承认?作者一边说老人都有自杀之心,一边又说这里是闻名全国的长寿之乡,莫非想死的人才能长寿?或者只有想死才能长寿,很难判断其行文逻辑。

  二、新闻材料应真实

  虚拟事实不是真实,未发生的事实不能当作已发生的事实,这是认识论的基本原则,这篇报道非常猎奇的描写了一段村妇组团约炮事件,非常夺人眼球,当然也不会错过标题党的法眼,但村妇约炮是真实的吗?当然不是,看完文章可以想象,实际就是这些村妇张家长、李家短之余的玩笑话,谁会把此当真?除非为了批判而批判,况且,真要约炮的话,谁会弄得消息满天飞,弄得满城风雨,弄得整个村子的人都知道?把虚拟事实当作真实写进新闻,是一种违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闻病。 “2016年春节,在家里的老人们生不如死、正遭活罪之时,几个农家妇人在密谋着一场向外省远征的组团“约炮”:通过微信,她们在陌生的群里与自称“很有钱”的外地人夸夸其谈,不知道对方什么来头,但已被“有X套房子、有X辆车、有大把花不完的钞票”的条件所吸引,她们也刻意地把自己的年龄缩小了几岁甚至十几岁,并时刻准备着一场声势浩大的“见面”——如果对方条件好,她们便不计划回村。”

  三、新闻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新闻报道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事实作为新闻的本源,真正做到依据现实生活。“除夕夜里23时,是各户烟花整齐绽放之时。这时的竞赛,变成了谁家的烟花漂亮,喷射的高,绽放的美丽。全家人一边院内欣赏,一边与别人家墙内外绽放的烟花进行比较。落败者,会心有不爽地暗下发狠,明年我一定在烟花上超过你——只有这样,我的日子才会超过你。”落败者心中所思,你是从何而知的?搞好调查研究。有事实才能写新闻。没有事实就不能写新闻,按事实的本来面目进行描述。对事实的解读才是准确的。“大山隔绝了村人的视野,他们不知道、更不关心外界发生了什么,日久变得难以明辨是非、通达事理。在村人眼中,好与坏、是与非的衡量标尺和参照系,是比他们相对富裕的几个村民。这群一夜暴富的聪明人,是靠胆量起家,不择手段、不计后果,敢于挑战道义和法律底线。”富起来的人都是不择手段、挑战法律底线的?法律部门尚且没有定罪,财经又是因何做出这个判断的?

  四、新闻不要以偏概全

  新闻使用的事实必须真实,而且还要做到全面,客观,准确。不能以点带面,不能以偏概全。不能拿特例当共性,比如《村妇约炮》写了很多民风堕落,亲人相残,子女不孝。“准备年夜饭时,村里一位年过8旬的阿婆刚刚被骂,幺儿的媳妇掐着细腰、抱着孩子,把她“祖宗八代”骂了个遍……因为做的一顿饭菜不合口味,七碟八碗的饭桌子被儿媳妇猛力掀翻,椅子上的一盆酸菜被扣翻落地,冒着热气,滚着汤水。收拾碟碗碎片的过程,老人不敢言语一句,头垂得很低。这段文字,生动形象,读者有如目击,如果当做小说,必是佳作,因为小说技法有个特点就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但作为新闻作品,这就是大忌讳了,子女不孝,是个案还是共性?是一家还是每家都是?村子里有没有父子子孝夫爱妻和?这篇文章多处充斥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错误新闻方法,这个方法下的新闻主题,必然是错误的。

  五、新闻不要背离本质和主流

  新闻报道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遵循新闻规律,抓住问题的本质和主流,得出正确的结论,避免片面,误读,避免盲人摸象的问题所在。要全面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就要从整体上,大局上看问题。

  “两年前,村里个别时髦的女人将广场舞带回了故乡,风靡至今。邻村的小学互相合并,我童年读书的小学已废弃多年,跳舞者将学校的教室打通、粗糙改造一番,如到夜晚,拉上路灯,歌舞升平。一些村民刚从田地里放下锄头和铁锹,未顾得上洗手和吃饭,迅速加入到舞队中,直到体力不支,方才散去。“城市里,多数人无暇娱乐,即便娱乐也视为业余休闲、有所节制,但在我的故乡,更多人是将其作为一种长期寻乐的事业,并为之努力践行、奋不顾身。

  创建小康社会,就是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现在很多农村的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被非议为寻欢作乐,这是非常浅薄的解读。

  这些文字,财经通过现象看到的是村民贫穷落、无节制的娱乐,我们知道,只有在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才会追求更高级的精神文化需求,肚子都吃不饱,哪有精力去娱乐?村民把城里人热衷的广场舞带到农村,本质是什么?是现代农民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物质生活,而追求精神生活,这种歌舞升平,恰恰是农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在日益丰富的写照,恰恰反映了现在新农村人们的精神面貌,同样的现象,不同的解读,哪个更是本质,哪个才是阴暗的批判?六、三贴近、走转改是好经,但是容易被歪嘴和尚念歪,如果不能全面把握和正确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如果三观不正,那么这样思想和方法下的三贴近、走转改就是一种灾祸。因为他传播的第一线、第一手的信息是歪曲的,是不真实的,是片面的,是容易误导人的。“我们的媒体办得好,可以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任务起到有力的宣传、贯彻作用,对群众起到极大的动员、鼓舞作用,对先进的东西起到积极的倡导作用,对错误的东西起到及时的制止、纠正作用,还可以对科学知识起到传播、普及的作用。如果办的不好,尤其是政治上出了偏差,那就会像古人所说的‘谬误出于口,则乱及万里之外’,不仅容易把人们的思想搞乱,有的还可能在国内造成不良影响”。

  看完《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这篇报道,中国东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这么不堪吗?我们建了几十年的小康社会就是如此凋敝吗?为什么《财经》眼中的故乡这样阴暗?他的故乡就没有青砖红瓦?就没有蓝天碧水?就没有山清水秀?就没有人心向善?就没有父慈子孝?就没有家庭和谐?为什么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想,这就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所致,以小说的技法写新闻,这就是方向上的错误,方法上的错误。当务之急,建议财经以及诸多媒体,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把情怀放到内心深处,要遵守新闻的原则,要用事实去写新闻,要看到事物的本质和主流,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用正确的思维判断新闻价值,要用正确的方法三贴近、走转改,不要谬误出于口,则乱及万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