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3夜的奋战——记阜新市气象局王宪彬

19.06.2015  17:28
    王宪彬是阜新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员,原气象台台长。1982年成为预报员,如今已经整整33年了。初见他,感觉他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头发梳得十分认真,没有一丝凌乱。可那一根根银丝一般的白发还是在黑发中清晰可见。多年的夜班生活,使得他比同龄人要苍老很多,绛紫色的脸上刻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微微下陷的眼窝里,一双深褐色的眼眸,深邃明亮,看上去很有神。
    6月9日早晨,王宪彬像往常一样迈着坚定的步伐来到天气会商大厅,他这个人很怪,看着老迈,但走路身板挺直、步伐矫健。他坐在自己熟悉的位置,打开各种数值预报产品,仔细分析形势场的变化以及各种物理量的配置,对比几家数值预报对于此次强降水的落区和量级的预报,只见他有时目不转睛、一动不动;有时用手敲打屏幕、指指点点;有时小声嘀咕、自言自语。作为气象台的老台长,一名老预报员,33年的预报经验并没有让他心高气傲,反而谨小慎微、不敢有丝毫马虎。他说,“其实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反而会觉得压力越来越大。因为天气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往的经验告诉自己如果有一点注意不到,就可能造成预报的失误。”他经过仔细分析,认定:受东北冷涡和华北气旋共同影响,6月9日夜间到13日白天,阜新市将出现入汛以来首场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同时伴有雷电、冰雹、短时暴雨等强对流天气。
    6月9日下午全省天气会商前,他组织全体预报员进行了内部天气会商,得出预报结论“10-13日阜新将出现持续性降雨天气过程,期间伴有雷电、短时强降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预计过程雨量30-70毫米”。下午16时,向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报送了重要天气《决策气象信息》,建议提前做好各项防范准备工作,有效降低短时强降水、雷电、冰雹等灾害性天气造成的影响。
    10日凌晨降水开始,他又冒雨大清早的来到气象台,进门便问值班预报员:“雨下的怎么样啊?我一晚上没睡,听到雨声心里才踏实了。”话音刚落,他就已经打开了实况图,研究天气形势变化。多年的预报生涯,已经形成了职业病,发出预报后,就会进入近似“神经衰弱”的状态:如果预报有雨,晚上不下雨就会睡不着,一直等到真的下雨才能睡个安稳觉;如果预报没雨,暖气管道滴水的声音也会让他心里一紧。等一天过完后,下一个天气预报又出来了,又要等待时间验证。不当班晚上都天天做梦,值班的时候更是一宿都睡不着。58岁的他已经有十多年的糖尿病史,而他从不顾及自己多年疾病的痛苦,一直坚持值夜班,尤其是在出现重大天气过程时,作为首席预报员,他需要连续值班,疾病的困扰以及夜班多、作息不规律,他的身体已经向他敲响了警钟,身体各项指标都不达标。
    11日上午,经过仔细分析和商讨,预计午后阜新地区降水将加强,并可能伴有短时暴雨、雷暴、冰雹等灾害性天气。他反复叮嘱预报员要注意加强监测,及时核实并上报。同时,他自己也一直坚守在会商大厅,监测各种数值预报和实况数据,指导预报员对外发布各种预报预警信息和服务产品。午后,雷达回波在辽西北部加强,并向阜新地区移动,14时、19时05分,市气象局连续发布雷电黄色预警。
    “18-19时,阜蒙县化石戈乡1小时降雨量已超过20毫米。”19时05分,值班预报员向省气象灾害预警中心报告。随即,在省预警中心指导下,19时15分发布了暴雨橙色预警。20时05分,预报员再次拨通省预警中心电话,报告阜蒙县化石戈乡降雨量已超过40毫米。
    整整一晚上,王台长与预报员彻夜未眠,目光始终停留在雷达图、卫星云图和加密自动站等监测设备上,密切监测天气形势变化及雨情情况并及时上报。早上上班的同事看到他双眼布满血丝,嗓子也沙哑的厉害,大家都劝他回去休息一下,他只是笑笑说:“没事,回去也睡不着,在这看着这些图我心里踏实。”12日上午,从强回波进入阜新监视区开始,预报员就密切监视回波的强度变化和移动方向,10时50分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12时分布冰雹橙色预警信号。之后预报员密切监视雨量,并积极与县级台站和乡镇联系,密切监视冰雹的落区和有无灾害等情况。
    13日,随着冷涡东移,阜新市降雨逐渐减弱并结束。直到此时,他才长长出了口气,对值班员说了声:“你们继续监测,我去值班室眯一会儿。
    监测资料显示,此次强降水过程阜新全市平均降水量53.3毫米,最大降水量89.2毫米,其中有34个乡镇雨量超过50毫米。王宪彬精准把脉、运筹帷幄,带领全体预报员从容应对,漂亮的打赢了汛期气象服务第一仗。在他看来,预报员是一份神圣的职业,预报准确与否,往往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一名优秀的预报员,除了要具备雄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预报经验,还必须能承受比较大的心理压力,才能扛得住这副沉甸甸的担子。33年的风雨历程,他深深的体会到了“预报员的成就感很少,但挫折感很强”这句话。因为即使付出了100%的艰苦努力,天气预报却不可能100%准确。每次天气过程预报总免不了有些偏差。而正是这些偏差才激励着他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也正是这些偏差才让他从没有放弃预报员的职业,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份每天都充满新挑战的职业。(作者:辛艳辉 张建国 编辑:宫诏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