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53岁的女支书盼顾家村吸引更多年轻人
顾家村一个樱桃大棚里,大棚主人正在给樱桃浇水。
“俺们这儿现在樱桃大棚总共有220个,在建的还有6个。刨除去老人、小孩、在外打工的年轻银(人),就现在村里50岁到60岁之间的主要劳动力,已经有一多半儿都在干樱桃大棚了。”普兰店区四平镇顾家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于喜梅爽朗地大笑着说,语气中有着说不出的自豪,“这要放在10多年前,敢想吗?根本不敢想。”
大概所有初次见到于喜梅的人,都会觉得她就是人们印象中的东北农村老大姐。微胖的身材、利落的打扮、声音洪亮,一张嘴就是最地道的普兰店乡音,听她说话让人感到满满都是实在。今年53岁的于喜梅就出生在四平镇,年轻时在社办企业打过工,也在家务过农,后来当上了顾家村的妇女主任,2010年顾家村村委会换届选举时,于喜梅当选为顾家村党总支书记,到现在已经是第9个年头。在于喜梅工作的这9个年头里,顾家村的樱桃大棚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成为顾家村主要经济来源的转变。
建大棚赚钱了,终于能跟村民交代了
说到顾家村樱桃大棚的发展经历,于喜梅坦言是被逼的。“没办法,当初村儿里穷啊。就靠种地和一点果树,老百姓手里哪有钱?”2010年刚干上村书记的于喜梅首先想到的就是怎么能让村里人挣钱。一次偶然的机会,于喜梅在炮台镇第一次接触到反季樱桃大棚,“那时棚里的樱桃儿还没手指盖儿大,但撸撸儿(沉甸甸)的,把枝儿都压弯了。”于喜梅当时心里就活泛了,当知道这一棚樱桃儿能卖30来万元后,打定主意就干棚栽樱桃。
回到顾家村,于喜梅就开始发动村里百姓,先后四次自己掏钱租车,领着村民到炮台参观学习。“见人就宣传,嘴都磨破了,好歹建起了一个棚区,总共10个大棚,5个樱桃,5个柿子。”结果,因为缺乏经验,不懂技术,转过年儿,樱桃还没卖过柿子。
那一年,于喜梅说,她都没有脸儿见那些建了樱桃棚的村民,可每当她一争辩,百姓一句“挣钱?你怎么不干?”就把于喜梅问倒了。于喜梅决定自己带头干。为了获得家人的支持,她一个劲儿只说樱桃大棚的好处,获得丈夫同意后,她连夜征地推土搭架子,就怕丈夫反悔。在她的发动下,村委会两委、村党员也贷款建起大棚。吸取了第一次建棚的经验,于喜梅四处向樱桃大棚农户请教,买来相关种植技术书籍边学习边实践。“那年,俺家三个樱桃棚,原本以为能卖15万就行了,谁也没想到,光一个棚就不止15万。”樱桃大棚挣钱了,于喜梅首先感受到的不是赚钱的喜悦,而是终于松了口气,这回能跟村民交代了。
“樱桃卖得好,不用我宣传,老百姓都急红了眼,纷纷到村里要求建大棚。”于喜梅笑着说。就这样,随着樱桃大棚数目一点点增加,栽种经验一点点增多,再加上不断邀请专家讲课学习,顾家村成了远近驰名的棚栽樱桃产地。9年间,全村已见收益的樱桃大棚220个,在建樱桃大棚6个。
怎么能吸引年轻人回流?
相比10年前,顾家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手里有钱了,腰杆儿也硬了,可要说乡村振兴,俺们还差着很远。”于喜梅说。虽然没有经过高等教育,但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让于喜梅对乡村振兴有着自己的见解。“没有年轻银(人),银(人)口老龄化严重。”这是于喜梅认为乡村振兴道路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可对年轻人不愿意呆在村里,于喜梅也表示理解,“俺们村其实是有潜力的,但发展不起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没有年轻人,缺少活力。”在于喜梅看来,如果能有好的企业,能吸引年轻人回流,顾家村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尤其是村两委,更要有年轻人加入。”于喜梅告诉记者,目前不懂电脑,这让他们下一步计划做的电商平台,一度陷入僵局。“我们这些老人儿,是有经验、没水平,有知识、没文化,所以急需年轻人加入。”因为这样,于喜梅更加期待即将到来的驻村干部,“希望城里来干部的闯劲儿、干劲儿,能给俺们村儿带来活力。”
(责任编辑:李京) 作者:马征 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