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孝心故事——侍奉丈夫的继母24年如一日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当今天下——孝义,感天动地,人们常常会用最美丽的诗歌来赞颂身边这些美好的人和事!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述一个我们身边的真人真事,让大家共同来见证这段最美好的亲情。
居住在大隆社区的妇女陈丽华,今年48岁,无工作。家中有一男孩,现在读书。丈夫张文斌,今年48岁,是铁煤汽运修公司客运队司机。自1994年结婚以来,陈丽华就与张文斌的父亲、继母生活在一起,并给予二老无微不至的关怀。98岁的父亲患脑血栓,卧床不起,不能自理,马丽华夫妇就每日不辞辛苦地给父亲翻身、按摩、擦身、喂饭,父亲于2009年去逝后,陈丽华又担当起了赡养继母的义务。多年来,她从未有怨言,侍奉继母,体贴周到,让继母安享晚年,78岁的老人任凤芹逢人便说“能和丽华夫妇成为一家人是我上辈子修来的福”。
父亲去世,孝心扫去继母心中担忧。24年前,陈丽华与张文斌刚结婚,丈夫就忐忑地对妻子提出能不能把两位老人接到家里一起住,年轻的陈丽华却想都没想就一口答应下来,妻子的贤惠使张文斌非常感动。从此,两位老人就一直跟张文斌夫妇生活在一起,直到2009年张文斌的父亲过世。
父亲的离世让全家人都很悲痛,但办完丧事之后老人任凤琴一直沉默寡言,经常陷入沉思。心细的陈丽华最先发现这个情况,她主动拉着婆婆的手恳谈了一次,这才知道:任凤琴觉得自己跟张文斌没有血缘关系,以前有他爸爸在一起照顾也合情合理,可现在老伴儿都走了,是不是自己也该走出这个家了?说到伤心处婆婆又留起了泪,陈丽华听后就与老人说:“有缘才能成为一家人,虽然爸走了,但是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伺候您。我们生活在一起多年,我们全家谁也离不开你了。”陈丽华的儿子也抱着任凤琴哭着说:“奶奶你别走,你走了我上哪去找奶奶啊!”一家人在那一天尽情地流了一次眼泪,而从那以后,这个家里面就很少有眼泪,有的都是欢笑。
以老人为重 夫妻俩舍弃很多。陈丽华一家人住在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虽然装修和家具很旧,但干净整洁,唯一算得上奢侈的地方就是有两台电视机,其中一台放在任凤琴的房间,方便老人看节目。任凤琴的房间朝阳,是家里光线最好的房间,床上整整齐齐叠放着被褥,橱柜里各季衣服都经过分类整理。
几年前,陈丽华夫妇为了儿子上学买了一个学区房,但是新房在5楼,对于腿脚不灵便、时常疼痛的任凤琴来说上下楼不方便。为了与老人任凤琴住在一起,陈丽华夫妇决定还住在一楼的老房,让儿子坐车上学。
与她们相处十年的老邻居李树华说:“这家人对老人可真好,好就好在啥时候都惦记老妈!任凤琴脚小,34码不到,买鞋可真费劲,总看见她儿媳妇上市场找这个尺码的女鞋。”李树华说,有一次张文斌出差,回来啥都没带,就背回来一袋子鞋,一问才知道:她儿子到了外面也不忘四处给老妈看鞋,而且还真让他找到了,所以就一下子买回了好几双。今年,张文斌又因为工作优秀获得公司奖励,得到奖金后陈丽华第一时间就给任凤琴买了一件300多元的羊毛衫。夫妻俩都是工薪阶层,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但是夫妻俩给老人花钱从来不心疼。为了不让婆婆觉得干燥,冬天陈丽华还会提前给老人灌好热水袋而不是简单的铺个电热毯。
面对人们的赞誉,陈丽华总是不好意思地摇头笑笑,觉得她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她认为:孝敬老人是每个人的本分,身为父母要给自己的孩子做好榜样,谁都会有老的那一天的。
传承美德、教子有方的文明之家。常言说:长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儿子从小懂得孝敬老人、尊敬长辈、对人有礼、学会感恩,陈丽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她的儿子,今年16岁,受家庭的影响和教育,从小就特别知道心疼长辈,凡有好吃的东西总是先给奶奶送去,然后爸爸妈妈,最后才自己吃;冬天和奶奶一起出门,他生怕奶奶摔跤,扶着奶奶,让老人从心里往外的温暖。在学校,儿子门门功课都是一百分,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在陈丽华的家庭里,处处充满了温馨,充满了和谐,她们一家五口用真情描绘了一幅和谐的画卷,诠释了当今社会的和谐。尊老爱幼、团结和睦是这个家庭的传统美德,夫妻和睦、勤俭持家是这个家庭的主旋律。她们用真爱把家庭营造成幸福的港湾。她们以朴实无华的亲情缔造了和谐家庭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