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一堂上了36年的课——记辽宁师范大学教授杨丽珠

10.09.2017  16:54

  初秋的滨城大连,海天一色。沙河口区黄河路,刚刚开学不久的辽宁师范大学,处处可闻读书声。

  9月7日8时30分,她走进办公室,一天的工作就此开始:继续整理手头的书稿,9月15日截稿;询问年轻弟子课题进展如何,细细指点;不由自主来到实验室,“催催他们”。

  14时,提前15分钟走进教室的她打开课件,用生动而实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深奥的心理学理论;用深切而平和的目光,关注着课堂上30名学生的一举一动。

  “杨老师的课真精彩,趣味横生。”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15级本科生白芷玉说,“早早占座来上课,值!”

  对73岁的心理学名师杨丽珠教授而言,这一天忙碌、充实、从容。

  潜心治学,全心育人。从1981年3月走进临海而立的这所学校,杨丽珠在心理学的讲台上已耕耘了三十六载。

  青丝变白发。当年的普通年轻教师,成为国家首席传播专家、学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术带头人,“首次系统地建构了我国儿童人格发展与教育的中国方案”。从一个教研室不断升级而成的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已成为国内心理学领域一座学术重镇。

  “学院走到今天,离不开杨老师对教学科研事业始终不变的热爱与奉献。”学院另一位学术带头人常若松教授这样评价杨丽珠,“她不但做得好,而且坐得住。”

  一次选择一生坚守

  “如果把事业当成生命,就不会觉得累。”这是杨丽珠的一句口头禅。行胜于言,她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拼搏做注。

  9月7日下午的课,就是最好的证明。

  课程名称:《儿童人格发展与促进》;选修对象:本科生。

  “这门课去年刚开,但对杨老师来说不算新课,毕竟她对这个领域轻车熟路。”心理学院副院长刘文教授解释,当初安排杨丽珠开这门课,就是想让她别像过去那么累。

  没成想,去年下学期开始,杨丽珠就来到学院办公室“交作业”——一个暑假做出的400多张课件。就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晚上,杨丽珠为更新课件,又忙到了后半夜。

  “从正式选择将心理学研究作为事业的那一刻起,我就不断提醒自己:得刻苦,别松懈。”说起钟爱的事业,杨丽珠的思绪回到了1981年3月。

  那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她,已在省外一所中学从教9年。那年春节回家乡大连休假碰到一位老同学,提及“辽师大急需心理学教师”,问她愿不愿意搞老本行。毫不犹豫,杨丽珠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这次毅然的选择,让杨丽珠在以后的36年间“不断享受投身喜爱的事业带来的快乐”:她每次开始上课,学生们就会集体鼓掌欢迎,下课时也会集体鼓掌欢送;

  她创建的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双元互动教学模式”,获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辽宁省优秀成果特等奖,并在学前教育学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界推广;她主持的发展心理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她带领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热爱,就是最大的动力。快乐背后,是无悔的付出。

  熟悉杨丽珠的人都知道,这些年她没有节假日,也没休息过寒暑假。“晚上10点钟以后,正是我工作的好时候”,对她来说,工作到深夜已属家常便饭。

  锲而不舍,不忘初心。她一直不倦不怠地履行着教书育人的使命,虔诚而执着。

  两次骨折“重伤不下火线”

  一捧鲜花,递到老师手中;一部新著,置于老师案头。又到金秋,杨丽珠收到了刘文的教师节礼物。

  “孩子延续了我的生命,学生延续了我的事业。”打开这部系统阐述儿童青少年气质发展的前沿性著作,杨丽珠颇为自豪。

  让杨丽珠津津乐道的,不仅仅是自己培养的首位博士——刘文。“胡金生,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十多项”;“蒋重清,在国内外脑电研究领域崭露头角”……

  “杨老师有格局、有度量,敢担当、肯付出。”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胡金生教授提起自己的老师,充满感激,“学院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杨老师的奉献。”

  2012年底,心理学院成立不久,担任首任院长的杨丽珠因为过度劳累而摔伤,脚踝严重骨折!

  “杨老师选择了‘重伤不下火线’。”胡金生回忆当时的情景:于是大家就看到了在教室里拄着拐杖侃侃而谈的杨老师,在校园里被他人搀扶蹒跚缓行的杨老师,在机场坐在轮椅等待出差的杨老师……

  “事太多了,不能歇呀!当时有的老师没配备办公设备,学院规章制度有待完善。”杨丽珠这样解释。

  2016年的一天,在下班回家途中,杨丽珠遭遇脚骨骨折。

  “这一次,正处于学科评估和建设‘双一流’的关键时刻,也不是歇的时候。”她让家人把床改造了一下,每天半卧在床上给学生授课、修改论文……

  谈起这些,杨丽珠语气平静而谦和:“带着大家一起往前走,我愿意不厌其烦地做一些琐碎的事!”

  奋斗不息,必有收获。这些年,作为“心理学院事业前进的主心骨”,杨丽珠带领的学术团队在辽宁师范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1998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获得博士学位点授予权,实现了辽宁师范大学博士点零的突破,这也是东北三省第一个心理学博士点;2007年,建立辽宁省师范院校第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年,获批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不是母亲胜似母亲

  在学生眼里,杨丽珠既是严师,又是慈母。她常说:“作为心灵的雕塑人,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用心灵与学生沟通。”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这句话她常挂在嘴边。“严”,表现在让学生学会做人,勇于拼搏,善于创新,多出成果;“慈”,表现在处处为学生着想,把学生当作家里人一样。

  蒋重清教授是杨丽珠2002级的博士生,如今已成为心理学院的骨干教师。他说:“杨老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课堂上,更体现在生活之中。”

  杨丽珠指导过的一名博士生,在一次重点课题即将结项时竟多次迟到,遭到她的严厉批评:“博士生搞科研首先要学会做人和思考,要严谨务实,勤奋努力,你这么散漫如何能成功?”

  最后,深受触动的这名博士生表示:“我要再不改进就不配做您的学生,我希望您还像以前一样严格。”现在,这名博士生已成为一所大学的教授。

  2010年,一位博士生的爱人早产,做剖宫产手术,但这名学生的家在湖南,家人一时赶不过来。当时血压达160的杨丽珠不顾身体不适,赶到医院,尽心尽力照顾产妇。

  和这位博士生一样,学生们都说:“老师不是母亲又胜似母亲,遇上她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一直希望自己会成为让老师骄傲的学生,所以一直在努力”。

  “锲而不舍是教师的意志,心境达观是教师的情怀,开拓创新是教师的灵魂,诲人不倦是教师的天职。”杨丽珠说,“这是我的座右铭,也是我毕生的追求!”

  来源:辽宁日报

古稀之年仍授课 骨折不下讲台
   本报讯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首席记者兰晓玉报Syd.Com.Cn
刘宁当选辽宁省省长
  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2020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