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雅集之沈阳风华”文化论坛举行

04.11.2017  07:35

  全国劳动模范尉凤英

  老沈阳珍贵的影像和视频资料,东北大学的校歌现场演唱和讲解,“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讲述自己振奋人心的经历……

  11月3日,在东北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盛京雅集之沈阳风华”的文化论坛,活动由东北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联合沈阳市档案馆、东北大学跨文化研究院、沈阳日报文化新闻部共同主办,来自社会各界的二百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中呈现了老沈阳珍贵的影像和视频资料,很多资料都是第一次面向公众公开展示,其中包括沈阳最早的黑白照片、最早的彩色照片、张氏帅府影像等。现场还请到了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她现场讲述自己振奋人心的经历,诠释了沈阳的“工匠精神”。

  用影像讲述盛京往事

  这次活动的第一幕以“盛京风韵”为主题,既是沈阳历史的讲述,又是沈阳老照片的展览;既有沈阳纪录电影的放映,又有沈阳歌曲的演绎;通过画、影、音、声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从“盛京”、“奉天”到“沈阳”的发展历史。

  沈阳市档案局局长、市档案馆馆长荆绍福进行了“近代沈阳城市影像”的讲座,荆绍福说:“沈阳城的第一张黑白照片拍摄于1884年,拍摄的是盛京城墙东北角楼,这张照片是由英国人司督阁拍摄的,通过照片,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年沈阳城的高大壮观,护城河绕墙流过,沿城墙延伸可见一排排整齐的民居。”

  那么沈阳城的第一张彩色照片是谁拍摄的呢?荆绍福说:“几年前,市档案馆通过查询,发现法国有一些关于沈阳的百年老照片,其中49张黑白照片、77张彩色照片,这也是沈阳有史以来最全的历史图片资料。于是我们的专家将这批照片的电子版带回了沈阳。这批照片中包括奉天城墙、街区广场、寺庙交通、农村河流等内容。彩色照片的拍摄时间为1912年5月至6月。彩色照片的作者是法国人阿尔贝·肯恩,这也是中国第一组彩色照片。”

  用歌声表达爱国精神

  “奉天风雨”是第二幕的主题。

  东北大学副校长孙雷说:“东大的命运一直与沈阳这座城市息息相关,东大有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勇于担当的爱国文化,严谨求实的治学文化,研用结合的科技文化,东大人会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东北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张雷说:“东北大学的校歌就是爱国的一种体现,经考证,歌词作者为中国近代著名白话诗人刘半农。1928年为了庆祝建校6周年,东北大学要创作校歌,当时东北大学的元老之一的孙献亲赴北京请刘半农作词。学术造诣深厚、开一代新诗风的刘半农,面对列强环伺、欲吞并我东北山河的危急势态,深深地意识到为东北大学作校歌的深远意义和肩负的重大使命。怀着爱国忧民之情,刘半农倾注一腔心血,不负众望写下了《东北大学校歌》。而后,著名语言学家兼作曲家赵元任先生为歌词谱了曲。”

  现场,东大师生演唱了《东北大学校歌》,还展示了张氏帅府影像等珍贵的历史资料。

  用“工匠精神”实现中国梦

  沈阳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工匠精神”一直融化在沈阳人的血液里。本次活动的第三幕以“沈阳风骨”为题,讲述沈阳的工匠精神。

  今年已经84岁高龄的全国劳动模范、“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亲自来到现场,讲述沈阳的工匠精神。尉凤英说:“工匠精神是沈阳制造业的精神支撑,实干、巧改、创新、创造让沈阳制造业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中国梦的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都需要有工匠精神的年轻人。青年人一定要积极进步,对党和国家保持一颗红心。党的十九大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一起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

  对于本次雅集,东北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负责人表示:“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来自于繁华的街市、林立的高楼、耀眼的霓虹;更多的应该是历史和文化赋予的精髓和灵魂;举办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讲好沈阳故事、传播好沈阳声音、树立好沈阳形象’,展示沈阳的魅力,提升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热爱沈阳这座城市;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和振兴尽一份微薄的力量。

  活动结束后,记者采访了一位现场观众,她激动地表示:“我作为土生土长的沈阳人,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时这座城市赋予我们沈阳人更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我能够为沈阳的发展做一些事情,让沈阳的明天更美好!”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杨博/文

  李浩/摄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