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图读书节推出汉字情特展 四个部分近200张图片
4月23日,在省第五届全民读书节上,省图书馆推出“中国梦·汉字情——汉字发展史”特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介绍了汉字从岩画、刻符、甲骨文,到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直至今天的简化字这一完整的发展过程。
汉字书写面临挑战
谈到办展初衷,省图书馆馆长王筱雯说,书写汉字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随着电脑的出现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汉字书写面临着挑战,提笔忘字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汉字的造型之美、音韵之美、结构之美正在被人们渐渐遗忘。拿起笔把汉字呈现在纸面上,不仅仅因为它是汉字,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延续。
近200张图片呈现汉字情
据省图书馆借阅部的陈浮介绍,此展有近200张图片,通过四部分展示汉字的历史进程: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发展史、汉字的结构和汉字对中国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的影响。
关于汉字起源有结绳记事、刻木记事、图符记事、仓颉造字等传说。传说仓颉是上古黄帝的史官,他从飞鸟留在地上的爪印和野兽的蹄印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汉字。刻木记事是说古人在木片、竹片上刻痕来记录数字、事件等,有些刻痕长期使用,约定俗成,也可能进一步发展为文字。
观众可以在展览的照片上看到云南傈僳族、佤族记事用过的结绳、刻木和“鸡毛信”,西安半坡等遗址出土的彩陶上刻画的符号,山东大汶口陶尊上面的陶符被认为是象形文字“旦”的原始字符,仓颉画像及所造的字。
甲骨文是1899年一个叫王懿荣的古文字学家发现的。长时间流传着是他从家人给他抓回的药中偶然发现的。但事实是山东的古董商范维卿从河南寻访到带有文字的甲骨片送到王懿荣家中的。这种文字盛行于殷商时期,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破译甲骨文的专家郭沫若曾说过:“中国文字,到了甲骨文时代,毫无疑问是经过了至少三千年的发展的。”如果按这种说法,那么,中国的汉字史至少可以追溯到6000年以前的图画文字刻符。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大多是商代(或西周初期)王室贵族进行占卜活动的记录,内容包括天文、农业、战争等。它成为今人研究商代历史和汉字历史发展的最珍贵的史料。
将甲骨文公布于众的人是刘鹗,刘鹗在1903年首次将王懿荣家藏的9000余块甲骨片进行整理,精选出1058块拓成拓片,发行公布于众,让世人看到了我国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遒劲
展览的照片中有一张“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此骨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长32.2厘米、宽19.8厘米,是刻在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反映了武丁时期奴隶制社会生活的情况。笔画遒劲有力,富有立体感。
汉字的结构有六书造字一说。“六书”的称谓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来的,今人重新确定了它们的次序,即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转注。这种排列次序反映出汉字产生和演变的一般规律,就是指汉字的构造,由简单到复杂。
谈到汉字对中国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的影响,王筱雯说,汉字文化对我国的许多民族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展览中的辽国《道宗哀册》册文可以看出,其字体为契丹小字,借用了汉字的笔画。“湖南瑶族的桃源女书”,这些字多为借用汉字的字形与字音,类似于汉字中的假借。从展出的彝文《益博六祖史》中看到,起源于2600—2800年前的彝文,与汉字起源类似。
汉字对日本等国文字的影响,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日本吉备真吉和学问僧空海利用汉字制订了自己的音节字母。吉备真吉制订的“片假名”采用汉字楷书偏旁,空海制订的“平假名”是利用了汉字的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