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深爱着这片土地 ——省政法委驻刘杖子村工作队工作实录

06.04.2016  13:34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省委政法委驻朝阳凌源市刘杖子乡刘杖子村工作队从2014年8月初进村工作。期间,工作队在苏宏章书记和省委政法委领导班子的关怀领导下,在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的正确指导下,在朝阳市、凌源市和刘杖子乡等各级党委政府的鼎力帮助下,认真落实省委组织部和省扶贫办的有关工作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群众需要为工作方向,以群众满意为工作标准,按照既定目标和任务,扎实稳步推进各项驻村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全面了解村情村务

为全面、准确、深入了解刘杖子村的基本情况,工作队驻村后,工作队长、村第一书记高天华,带领马驰、骆彬两名队员开展了细致的走访调研。在调查之前,高天华三名同志确定入户原则,老乡的炕头一定要坐,老乡伸出的手一定要握,老乡递来的水一定要喝。他们从三方面入手,全面细致的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一是 入农户宣传沟通。在村干部的协助下,工作队先后入户走访了刘杖子村8个村民小组的党员代表、村民小组长、致富带头人、贫困户以及不稳定人员家庭,面对面宣传党的扶贫工作政策,介绍开展驻村扶贫工作的目的意义,倾听广大村民群众对于扶贫开发和村未来发展的要求和期盼。 二是 重点抓建档立卡。按要求对全村所有贫困户逐户逐人进行情况核实,为25户低保户、8户五保户、15户低保边缘户制定了登记表,详细记录了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家庭成员、收入情况、亲属近况等信息,并配有照片、立档成册。 三是 多渠道了解村情。工作队先后实地走访了乡派出所、司法所、卫生所、村小学等有关单位,与乡民政办、财政所、信访办、项目办等部门负责人进行座谈,查阅了刘杖子乡近年农村经济情况统计表等资料,多渠道了解刘杖子村“两委”班子情况、财政收入情况、贫困情况、近年经济发展情况等,为科学制定刘杖子村发展规划奠定了基础。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针对刘杖子村的贫困情况,工作队先后走访了刘杖子村、乡现任和前任的有关领导,征询了乡项目办等部门的意见建议,先后两次召开不同层面的村民代表座谈会,就刘杖子村的贫困状况和致贫原因进行了广泛交流,经过认真梳理,总结了刘杖子村致贫的8个方面主要原因和重点开展的6项工作。在此基础上,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反复研究,形成刘杖子村扶贫开发工作报告和扶贫开发工作规划。为了保证规划符合实际并取得实效,工作队又先后征求了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意见建议,并将相关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最后,工作队按照发展规划,制定了《刘杖子村扶贫开发工作任务明细表》,分别从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劳务输出、结对帮扶、矛盾化解以及党组织建设等6个方面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细化,逐项落实到人。

抓实基础设施建设

刘杖子村积贫积弱,村内基础设施历史欠帐较多。原村部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1995年因火灾损毁严重,房体已出现严重开裂及掉皮等现象,门窗多已变形且无法修复,村办公用品及个人物品多次被盗,严重影响了办公安全。村内没有文化读书场所,上级发放的农村科技图书一直在堆放在库房,根本无法发挥作用;没有规范的党员活动场所,能容纳30人左右的村部会议室,对于全村近100名党员来说根本达不到要求,而且多数桌椅严重损坏,上述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村“两委”班子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工作队驻村后,面对群众的呼声,啃硬攻坚、多方筹措,先后共协调资金80余万元,建设完成面积440平方米,适应未来发展的、多功能的现代化村部。新村部不仅全面改善了村“两委”的办公环境,还彻底解决了村警务室、村文化图书室、村党员活动中心场所等一系列问题。村路问题同样是刘杖子村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工作队刚驻村时,村内巷道几乎都是沙土路或土石路,坑洼不平,遇雨雪天气更是泥泞难行,村民对此反映极为强烈。了解这一情况后,工作队将其作为重点攻坚项目,多次实地进行考察,与村民一道设计方案、确定规划,并反复与省、朝阳市交通部门沟通联系,最终争取项目资金75.6万元,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村内涉及人多、覆盖面广的4公里的巷道进行了铺设,不仅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出行环境,也为刘杖子村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增强农村发展动力

刘杖子村办公用品严重匮乏,一直处于原始的纸质化办公状态,曾经仅有的一台办公电脑几年前被盗,办公环境混乱且效率低下。为此,工作队积极沟通,为刘杖子村协调7台台式电脑,提高了村务办公效率;针对村民反映集中的村环境卫生差的问题,工作队多次与乡里沟通,与刘杖子乡共同组建了环境卫生清扫队,并为清扫队协调了7台垃圾清运车及铁锹、扫帚等工具,为7名清扫工人配备了四季工作服和冬季防寒的劳保用品等;针对村民思想观念落后,素质和技能偏低的问题,工作队想方设法,为刘杖子村募捐各类图书2300余册,内容涵盖农业、文学、家庭、儿童读物等种类,基本能够满足村民多方面的需求,也为村文化图书室建设打下基础;针对村内留守妇女儿童较多的实际情况,工作队积极协调省、市、县三级妇联,筹集建设资金12万元以及5万元物资,在村内建设了妇女儿童之家,让全村广大妇女,特别是少年儿童有集中学习和活动的场所,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爱。

助力特色产业发展

葡萄种植、葡萄采摘、旅游是刘杖子乡的特色产业和发展方向,作为刘杖子乡的中心村,刘杖子村也有着同样的产业发展规划。驻村以来,工作队充分发的发挥自身优势,为推动全村乃至全乡的葡萄产业发展助力。2014年9月,利用刘杖子乡举办葡萄采摘节的有利时机,工作队主动联系中央、省、市级媒体,大力宣传刘杖子的葡萄种植产业,扩大其影响力。其中,新华社以《辽宁凌源:种植葡萄促增收》发布新闻通稿,新华每日电讯以《凌源葡萄熟了》在第七版进行了报道,辽宁日报在头版以题为《经济转型促农民增收》发表了图片新闻。此外,中新社、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中国科技网、中国农产品促销网、东北新闻网等20余家中央、省级新闻网站也进行了相关宣传报道。今年春季,为扩大全乡葡萄采摘和旅游项目的发展,刘杖子乡筹资对全乡所有葡萄采摘项目的主要线路都进行了改造,但位于刘杖子村内一段三公里的铁路沿线改造的审批却成为了难题。为此,工作队积极将情况向省铁路护路办进行了沟通,并通过他们协调沈阳铁路局,派专人来刘杖子乡进行实地考察,最终给予刘杖子乡在铁路沿线的特色改造提供政策支持,目前,该段铁路沿线的葡萄长廊已初步成形。为帮助刘杖子乡发展葡萄冷藏产业,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朝阳市和凌源市电业局,在最短时间内解决了刘杖子乡东房申村冷库建设的配电问题,并为其节约资金4万元。

及时解决民生问题

民之所需就是工作队的努力方向,在日常工作中,工作队本着边走边改的原则,及时帮助村民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村内一对夫妻因家中大棚经济损失长期上访,曾因非法进京访双双被公安机关处理,但仍固执己见,对乡、村两级党委政府非常敌视。工作队走访得知后,多次与该户村民进行谈心,讲政策、摆道理,并反复协调乡、村两级党委班子,最终筹措1.6万元帮助其恢复大棚生产,妥善化解了这一信访问题;村内五保户谢子成孤身一人,一直与其所养的羊、狗等同住一所危房,环境十分恶劣。了解情况后,工作队与村干部一道,积极沟通乡有关部门,筹措资金1.2万元,于2014年11月初,为其盖好了新房,彻底解决了“人畜同居”的问题;针对村内一名贫困户男性精神病患者多次攻击女性,而又无钱医治的问题,工作队积极与凌源市相关部门沟通,认真咨询相关政策,并积极争取凌源市委政法委的支持,将该人送往定点医院免费进行看管治疗,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为了让刘杖子村的贫困户能够过上一个温馨、祥和的春节,2015年年初,工作队通过个人手机微信的方式,在队员朋友圈中开展向刘杖子村贫困户捐衣赠物活动。共收到衣物总计2500余件,经过分类整理,除400件于春节前已发放给贫困户外,其余衣物将通过建立“爱心之家”超市的方式,把社会各界捐赠的爱心定期免费发放到村民手中。

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针对村民业余文化娱乐活动较为贫乏的实际,工作队多次与乡、村干部和有关部门商量,适时在村民中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活跃村民思想,增强刘杖子乡、村百姓的凝聚力和归属感。结合“五四”青年节,工作队协助乡团委举办了刘杖子乡青年演讲比赛,包括刘杖子村在内的全乡近50名青年代表参加了比赛,工作队队长高天华同志与乡党委政府领导、乡中小学教师代表等一同担任决赛的评委;七一前夕,工作队与村干部共同策划在刘杖子村举办了庆祝建党94周年文艺晚会。在一周时间内,工作队与村民一道编节目、搞彩排,设计会场、写主持辞,工作队队长高天华同志主动担任整台晚会的节目主持人,工作队队员骆彬同志为晚会演唱歌曲。七月一日当晚,包括自创的快板书、京东大鼓等在内共30余个节目,40多名村民参加了演出,凌源市委部分领导及刘杖子乡主要领导,1000余名群众在村文化广场观看了演出,活动在刘杖子村乃至刘杖子乡都引起了巨大反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爱来自何方

派出单位的大力支持是做好驻村扶贫工作的重要基础。省委政法委对驻村扶贫工作非常重视,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苏宏章在工作队组建之初,就对工作队的职责任务做出明确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亲自与工作队成员进行集体座谈。同时,委派专人定期了解工作队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困难,并结合扶贫工作情况,于2014年9月,责成分管扶贫工作的厅级领导在凌源主持召开了15个省直机关在凌源的驻村工作队参加扶贫工作座谈会。去年年底,宏章书记又专门听取了工作队的情况汇报,并在2014年工作队的总结报告上做出批示:“做得扎实,富有成效,给予充分肯定”。春节前夕,又安排相关部门,为工作队拔专款5万元,用于扶贫和走访慰问。政法委机关各部门对于驻村扶贫工作也给予了无私的援助,比如,为做好葡萄节的宣传工作,机关宣传处主动帮助协调新华社、辽宁日报等中央和省级相关媒体,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在解决村内精神病的治疗看护问题时,省综治办主动帮助查找相关文件资料,并耐心地就相关政策进行讲解和说明,为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及时有力支持。

各级党政机关的鼎力相助是做好驻村扶贫工作的重要保障。

驻村扶贫工作不能单打独斗,虽然刘杖子村是省委政法委的定点帮扶村,但单凭一家单位是难以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这方面,工作队得到了省、朝阳市、凌源市和刘杖子乡等各级党委、政府的强有力支持。省委组织部和省扶贫办在驻村扶贫工作开始不久便在沈阳举办了驻村工作队培训班,这对于没有农村工作和生活经历的同志来说尤其重要,不仅让所有工作队员对驻村扶贫工作有了一个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更让大家开阔了思路、领会了方法,增强了驻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在规划村组巷道修建项目时,省交通厅给予工作队以极大的支持,不仅对于工作队提出的计划全力支持,而且专门安排凌源市交通局到刘杖子村进行了现场勘测,有针对性地对工作队的规划进行完善,并责成凌源市交通部门具体负责工程的施工,确保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省、市、县三级妇联在村妇女儿童之家项目上也给予了工作队极大的帮助,省妇联儿童部领导专程来刘杖子村指导项目的具体建设,凌源市妇联更是全程进行跟踪指导并免费帮助制作项目的外观标识。在村部建设过程中,朝阳市公安局一次性帮助协调资金45万元,为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动资金。村部主体完成后,凌源市有关领导积极帮助协调相关单位,一次性为刘杖子村捐赠会议室用的80套桌椅,解决了工作队的燃眉之急。

社会资源的积极响应是做好驻村扶贫工作的有力推动。

扶贫工作说到底是资源的调整,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基于这样的认识,工作队充分开发各种资源,调动社会上和体制外的力量参与到扶贫工作之中,为扶贫工作注入强大的动力和活力。比如,为了筹建村文化图书室,工作队多次往返北京和沈阳,通过正义网协调国家出版总署捐赠了专为农村书屋配置的1000册图书,协调沈阳市邮政局捐赠了参加全省书展的1000多册各类优质图书;在村部建设项目上,北京方正集团为刘杖子村捐赠了7台台式电脑,苏宁电器沈阳分公司分两次捐赠了一台立式空调、两台挂式空调和一台传真、打印、复印一体机;在乡、村环境卫生清扫队组建后,朝阳市爱心人士为刘杖子捐赠了7台垃圾清扫车、铁锹等清扫用品,以及清洁工人的个人装备,甚至包括手套和口罩,总价值8万余元;特别是工作队员通过个人手机微信朋友圈开展向刘杖子村捐衣赠物活动以来,包括工作队成员及家人在内,已有30多名爱心人士参与捐赠,迄今为止,共收到社会各界捐赠衣物总计2500余件,其中凌源市羽毛球协会一次性就捐赠近400件。在捐赠的物品当中,很多衣物都是新的,有的甚至还带着价签。有的爱心人士还为农村的孩子捐赠了书包和学习用具,并在捐赠的童装口袋里放上了奶糖。目前,仍有爱心捐赠在源源不断地汇到刘杖子。

工作队员的责任和感情是做好驻村扶贫工作的根本前提。

工作队的三名同志之前都没有过农村的生活经历,刚驻村时,也曾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问题,比如饮食不惯、衣物换洗困难、蚊虫叮咬等等,甚至还遇到个别村民诸如“你们不就是来走形式吗”、“你们能帮我们解决啥问题”等等的责难,但队员们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工作的动力,坚持把责任意识放在第一位,牢记宗旨、恪守使命,带着对扶贫工作和农民群众的感情开展工作。为了保证驻村工作,工作队始终坚持吃住在村,每月只回沈阳一次,截至2015年8月20日,第一批的三名同志驻村时间均超过260天;为了真正走进农民的心里,走访农户时,无论被访者本人和家里多脏多乱,工作队从不嫌弃,都坚持坐下来面对面沟通交流,老乡的炕头一定要坐,老乡伸出的手一定要握,老乡递来的水一定要喝,正是工作队这种真诚的情感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为了帮助村里落实项目,工作队在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往返北京、河北、辽宁沈阳、朝阳及阜新等地,累计行程8万余公里,为村里落实村路维修、村部重建、妇女儿童之家建设、乡村垃圾清扫队组建等多个项目,协调资金、物资折合总计200余万元。一年来,工作队的工作得到了刘杖子村百姓的广泛认可,在2014年底工作队的述职大会上,村民代表对工作队的工作情况进行了民主测评,满意率为100%。凌源市、刘杖子乡党委政府对工作队的工作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凌源市委特别邀请朝阳日报和朝阳电视台的记者来到刘杖子乡、村进行采访,并在《朝阳日报》、《朝阳新闻》以及《凌源新闻》等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

如今的刘杖子乡刘杖子村,乡村环境整洁,道路宽敞,产业蓬勃,乡风淳朴,社会和谐,这一切都源于省政法委驻刘杖子村工作队辛勤工作,他们把他们深情的爱植根于就片土地上。这片土地不会忘记他们,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更不会忘记他们!

(刘杖子乡扶贫开发办  胡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