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握着他们的手,陪他们走完最后的人生”

04.09.2016  17:09

 

宁养病房主任王玉梅拉着一名癌症晚期患者的手进行安慰-本组图片由华商晨报记者蔡敏强摄

  

  前段时间,知名演员宋丹丹在其微博上发布了几张照片。照片中,宋丹丹和母亲面对面侧身躺在两张床上,母女两人睡着却一直拉着手。宋丹丹配文,感动众多网友:“母亲生命垂危,不知何故唯有拉着手才睡得踏实安稳……儿子巴图把它拍下来拿给我看,我说:‘有一天你也要这样拉着我呢……’”随后,宋丹丹再次发微博,宣布其母去世,“临终前我一直拉着她的手。”

  在自己的微博里,宋丹丹还转发了一篇关于临终关怀的文章。宋丹丹说:“我们很庆幸在妈妈临终时给了她最正确的关怀。”

  生老病死,这是每一个人必经的人生旅程。即将走到人生的终点,人们希望能够在亲人们的陪伴下,有尊严地、尽量减轻痛苦地离世。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临终关怀”的概念被引入中国。而此前,“临终关怀”已经在西方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

  在当下,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临终关怀”正渐渐成为医疗、养老方面的民生新需求。但是目前,“临终关怀”事业在沈阳的发展,与其面临的需求还存在着一定距离。

  王玉梅和一名患者交流

  几十把用过的手杖、那些老花镜……

  在这里,每一件物品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讲述着一段人生。

  我们没有参与到他们的生命,却让他们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人总是要死的,带着轻松、美丽踏进另一个世界,一定会走得更好。

  “眼看着孩子呼吸减弱,我一直没有松开她的手”

  46岁的王玉梅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宁养病房主任。

  11年来,她陪伴着特殊的患者,用非药物治疗来缓解他们的痛苦和恐惧,使患者有尊严地离开。

  而对于这份整日面对离别的工作,她的心中并没有害怕,只有不舍,因为她视患者为家人。

  2005年,王玉梅遇到了让她最为刻骨铭心的病人——一对患了骨肉瘤的小兄妹。

  两个孩子大大的眼睛,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未知和期待,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一个没有了半边手臂,一个没有了一条腿。

  至今还记得那个温暖的下午,她握着小女孩的小手,抚摸着她的脸颊,抱着孩子轻轻的一吻,只为让宝贝静静地感受着这世界最后一次的美好。

  阳光照进病房,看着孩子微笑着慢慢闭上了眼睛,呼吸也慢慢减弱,她哭了,任泪水从眼角流下,却一直没有松开孩子的手。

  那是惟一的一次,在之后的11年中,她再也没有接过儿童患者。

  “我真的受不了,看着那么小的生命在我身边离开,我真的无法承受。”王玉梅说,孩子的父母当时因为害怕看到孩子离开而选择站在病房门外,其实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

  “父亲去世时我曾手足无措,现在想起来都后悔”

  8月25日,见到王玉梅时,她正在办公室和护士长交流工作。

  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配上宁养病房独有的舒缓室,让这个病房显得更像是一间可以放松心灵的教室。

  在宁养病房内,一位大爷安静地坐在床边的椅子上,看到王玉梅,他立刻起身,在护工的搀扶下握住了王玉梅的手。

  “今天咋样?高兴不?”王玉梅左手握着大爷的手,右手拖着老人的脸颊,仿佛是父女般亲密。

  “好,我看见你就全好了。”大爷说,他特别感谢王玉梅的照顾,每天都会来看看他,帮他按摩、陪他聊天。

  走出病房,王玉梅没有急着走进下一间病房,而是走回了办公室。

  “我可喜欢那个老爷子了,每次看到他都会让我想起自己的过去,想起自己的坚持。”王玉梅说话时,眼眶红了。

  如果时光真的可以倒流,她希望自己可以回到从前。如果那个时候她懂得了宁养,在父亲去世时,就不会只剩下彷徨、无助、抓狂。

  自从那次开始,王玉梅从医院的感染科离开,去国外学习了4个月的宁养。

  “从感染科到宁养,是因为父亲去世时我的手足无措。”王玉梅说,她现在想起来都会后悔,后悔在父亲最后的那段时间没有尊重老人的意愿。

  “给数千人送临终关怀,有人笑着慢慢闭上眼睛”

  11年来,王玉梅已经先后为数千人送过临终关怀,每次握着“家人”的手离开时,她已经不会像第一次那样流泪,更多的是祝福。

  采访当天,王玉梅看到微博上宋丹丹老师握着母亲的手送别母亲,她也曾无数次想象这样握着自己父亲的手送他离世。

  王玉梅说:“曾有一位患者,在宁养病房住了两个多月后,握着女儿和儿子的手,笑着慢慢闭上了眼睛,这一幕至今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其实在最后的日子里,病人常常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待遇”:一是过度治疗。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在接受创伤性的治疗。另一个极端是治疗不足,也就是说,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适直到死亡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脱。

  临终期一般为10~14天(有时候可以短到24小时)。在这一阶段,医生的工作应该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减轻痛苦”。

  “就是因为这个减轻痛苦,虽然给数千人送过临终关怀,我曾经也想过要放弃这份工作。”王玉梅说,家属将患者送到病房的时候,多数是已经癌症末期的患者,他们会像抱着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抓着医生,让医生给他们的家人治病,这是宁养的最大误区。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甚至在去世前三个月,不少病人与别人的交流开始减少,心灵深处的活动增多了。不要以为这是拒绝亲人的关爱,这只是濒死的人的一种需要。

  所以,家属应抓紧与病人交流的合适时刻,不要等到最后而措手不及。

  “守着他,不要走开,这是对临终者最大的尊重”

  王玉梅表示,宁养的意义在于,让患者减少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使生命得到关爱和尊重,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活得安详宁静。有时会产生心理压力,所以她在办公室里挂满孩子的照片来排解。

  办公室角落一大束已经凋谢的玫瑰花,王玉梅一直没有舍得扔掉。

  她说,这是女儿送的,等到她明年的生日到了,才会将这束玫瑰花换掉,因为女儿会送来新的。“以前孩子总会抱怨,觉得我把全部的时间、精力都给了病人,没有时间陪她玩,陪她笑。”王玉梅说,现在一想到能够帮助患者解除常人无法理解的痛苦,精神又开始振奋了,这也是她一直选择坚持的原因。

  上千个名字、几十把用过的手杖、老花镜……在这个病房里,每一件出现过的物品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讲述着一段人生。

  “愿每一个生命的离去,都能温暖安详。”王玉梅说,她经常开导患者勇敢面对,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医生和家属最重要的是随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

  王玉梅说:“随着老龄化社会快速来临,临终关怀已成为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增长迅速的新需求。既然和临终者已经无法沟通,应该做的只是静静地守着他,不要走开,这是对临终者最大的尊重。”采访结束时,王玉梅望着窗外,“我愿意握着他们的手,陪他们走完最后的人生。”

  华商晨报记者王丽娜

  -链接

  临终关怀,指的是对没有治愈希望的患者进行的积极又全面的医学人文照顾,它需要控制疼痛及其他症状、解决心理和精神问题,以提高患者生活品质,达到最好的生活状态。

  临终关怀是现代社会对工具理性和现代性反思的产物,也是社会成熟与文明的标志。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
想发财动起歪脑筋 男子获刑
  从网上四处搜集下载淫秽视频存在网盘上,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