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进步靠的是秩序与活力的统一
丁元竹在《北京日报》撰文认为,一个社会仅有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是不够的,必须塑造全社会的共同价值、全体社会成员的健康心态以及大多数社会成员可以接受并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
适应新常态,社会建设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软件配置。社会建设不仅仅是对社会领域的资金投入、设施建设和服务提供,还包括更加广泛的社会内容。市场体制需要价值基础,社会体制也同样需要社会互信。软性因素看起来不重要,其实非常关键,这其实回到了一个老问题:人最需要、最看重、最认同、最关注、最崇敬的东西永远不是钱和物,而是思想、情感、道德、信仰、信念、价值。一个社会只有重视这些东西,这个社会才有可能回归秩序、活力、尊重、和谐。因此,要跳出用经济建设方式建设社会的怪圈,逐步把经济方式转变与社会方式转变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社会建设的正道。
使人们养成平常心态和培育共同价值。当前,社会建设的软性因素首先要重视使人们养成平常心态和培育共同价值,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公共精神。观察现实生活,存在一些相互矛盾或互相不协调现象:一方面,人们希望每个居民在社会需要的时候都能够挺身而出,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各类服务,包括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又不给他们机会形成密切的社会联系,他们与自己所在的社区居民、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乃至基层的政府组织形同路人。居民的日常生活问题得不到解决,诉求得不到回应,何以会在组织需要的时候召之即来?众多的社会事务,仅靠政府的力量怎能应对?应该以平常心看待居民的生活和诉求,并尽可能支持和引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公共价值和公共精神。
只有顺应民意才能够抓住公共服务和社会参与中有价值的东西。小区居民自来就希望自己的小区干净整洁、环境优美、安全放心、邻里和睦、遵纪守法、团结一致,这就是他们的公共理想。转变社会发展方式必须把群众的这些公共理想视为他们公共精神中的宝贵财富和社会动员的切入点。顺应民意,才能够抓住公共服务和社会参与中的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才能让居民为公共利益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知识、尊严、勇气和承诺,才能形成社会秩序与活力统一的源泉。社会在秩序与活力的统一中进步,应当是新时期社会建设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