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远洋渔业规模稳居全国前列

11.02.2015  20:28

  很多人知道,福州有著名的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温泉之都”,但不一定知道,滨江滨海的福州也是“远洋渔业之都”。

  1985年3月10日,中国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从福州马尾港启航,赴西非海域从事渔业生产。福州由此成为中国远洋渔业发源地之一,与世界各地特别是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渔业合作日益密切。

  三十载积累,福州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远洋渔业城市。2014年,福州市远洋渔业产量23.6万吨、产值31亿元,分别占全省的89%和92%,规模继续稳居全国前列。

  如今,在加快打造21世纪海丝战略枢纽城市进程中,福州远洋渔业的文章也越做越大,从远洋捕捞到境外养殖,从开拓交易所电商平台,到深化多国渔业协作,福州之“”风生水起。

   全国唯一海产品交易所落地马尾

  “为了拓展渔业资源,近年来,福州市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印尼、缅甸、南非等国携手,合作共赢。”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负责人说。

  在远洋渔业带动下,福州海产品交易规模节节攀升。位于马尾的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成为全国最大的海产品交易市场,年交易量约200万吨,全年交易额超300亿元,约占全国海洋渔业生产总值的9%,规模居全国第一。

  同时,为了整合市场资源,促进渔业经济转型升级,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海产品交易所——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去年11月2日在福州马尾上线运营,已发展台湾地区及东盟国家会员企业80多家,三年内计划发展300家。

  由此,海产品交易将由传统的“铺位经济”向“席位经济”转变。“传统海产品交易是在现货市场的铺位进行实物买卖,今后,买卖双方就可以在交易所席位进行电子交易。这种模式可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海产品零售价格,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交易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悉,该交易所将以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为依托,以会员制形式吸纳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海产品龙头企业参与,为大宗海产品现货交易提供“线上交易、线下交收、跨境结算”的平台。预计全力运转后,年交易量将达200万吨,交易金额超过300亿元。

   布局海丝,携手合作互惠共赢

  做大了市场规模,渔业龙头企业走出国门就更有底气。他们以远洋捕捞、境外养殖等方式,将先进技术传播到异国他乡,也把丰富的海产品带回国内。

  “开春以后,福州市民就可以吃到我们在印尼近海养殖的石斑鱼,第一批登陆福州市场的石斑鱼近乎纯天然。”近日,刚从印尼回国的福州宏龙水产公司负责人林先生告诉记者。

  据悉,该公司计划投资1亿美元,在印尼金马安基地海域建立2900亩的渔业基地,2013年至今已养殖石斑鱼苗10万尾。宏龙水产将我国渔业先进技术和设备带到印尼,并聘请当地渔业技术人员,建成了育苗厂、冷冻厂、加工厂等,形成了较完整的境外养殖产业链。

  当下,福州市水产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2013年以来,福州市4家企业在印尼、缅甸等地开发了4个境外养殖基地,项目签约总投资5.35亿美元,面积近8900公顷。去年全市外派远洋渔船434艘,同比增长9.9%。

  双边合作带来显著收益。经初步统计,仅在印尼,福州市远洋渔业企业即已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8000多万美元(不含境外养殖投资),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解决当地人员就业达10余万人次。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