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入选央视《国家宝藏》的辽博国宝

16.12.2017  14:28

   北燕权臣“辽西公”冯素弗墓中出土

   文物档案

   铜鎏金木芯马镫

  年代:十六国

  尺寸:高23厘米、宽16.8厘米

   流传过程中曾两遭火劫至今可见火烧痕迹

   文物档案

   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

  年代:唐

  尺寸:纵26.3厘米、横253.8厘米

   现存宋摹本中最完整、最古朴的一件

   文物档案

   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

  年代:宋

  尺寸:高27厘米、长635.3厘米

  央视2017年末重磅文博类综艺《国家宝藏》,自从12月3日开播以来,已经播出两期。17日播出的第3期节目中,河南博物院的3件宝贝将登场。

  《国家宝藏》整合了全国文博资源,与9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联合,采用实景取材、纪录片+综艺的呈现形式,在9家博物馆的上万件藏品中,选取27件国宝,并聘请27位明星“国宝守护人”。

  按计划,《国家宝藏》将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9大博物馆每家推荐3件国宝,节目展示后交由公众甄选,最终每家选出1件;第二阶段,《国家宝藏》主题特展将在北京故宫举行,展品即为甄选出的9件国宝。

  随着节目播出,9家博物馆的国宝陆续亮相,那么,作为参加本季节目录制的9大博物馆之一的辽宁省博物馆,将带来哪3件宝贝呢?

  《国家宝藏》节目播出两期后,引发了超高的好评。特别是辽宁的观众,更关心辽宁省博物馆将带来哪三件宝贝。

  记者了解到,辽宁省博物馆最终入选的三件国宝,分别是铜鎏金木芯马镫、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

  因为目前辽博新馆的古代书法展和古代绘画展都尚未开放,因此观众暂时无缘在辽博常规展览中看见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和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只有铜鎏金木芯马镫这件展品,目前正在辽博新馆三楼古代辽宁的第三展厅辽西三燕政权部分展出,观众可以去现场参观。

  记者在展厅看到,这件铜鎏金木芯马镫,其中间为木芯,为桑木条揉成,外面包钉一层鎏金铜片。但是因为年代久远,铜片已经残破,露出里边的木芯,所留下来的铜片也比较斑驳,呈现铜绿颜色。

  这件文物高23厘米、宽16.8厘米,是在朝阳北票冯素弗墓出土的。

  根据史料,1965年辽宁省考古所在朝阳市北票市西官营子镇,发掘北燕权臣冯素弗墓,清理出近500件陪葬品,其中包括目前已知的全世界仅此一件的鸭形玻璃注、中国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步摇冠实物等,当然也包括了这对引人注目的铜鎏金木芯马镫。

  墓主人冯素弗,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建立者冯跋的弟弟。他在北燕可谓拥有高官厚禄,被封辽西公,为人又豪爽,所以一直受人爱戴。传说当冯素弗去世时,冯跋先后7次到冯素弗的葬礼上探看弟弟,因为他相信如果重要的大臣去世,君王三次去臣子的灵堂探望就可以唤醒死者。当然,谁也唤不醒死去的冯素弗了,冯跋给弟弟厚葬,于是有了这些珍贵的文物。

  为什么这一对铜鎏金木芯马镫能成为入选的三件国宝之一呢?

  根据介绍,这对马镫是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完整马镫,根据其墓葬年代,为公元415年。

  马镫为中国所发明,但是,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大量的陶马上,没有配备马镫;两汉时期出土的陶马,其中很多都装备有乘具,然而也没有配备马镫。

  根据历史学者推测,最早的镫约出现在三世纪,是单镫,悬于马腹左侧,只能供紧急上下马时使用。在四世纪时发展为双镫,从此骑乘时可以人马合一,增强了骑兵战斗能力。

  有学者考证,辽西的慕容鲜卑对马镫进行了改进,让慕容燕国的骑兵所向无敌。考古中发现的早期实物马镫,大量为慕容鲜卑遗存。所以在北燕时期的这副马镫才显得如此珍贵。

  此后马镫传入欧洲,对中世纪欧洲骑士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它是在西方人眼中,为世界带来深刻改变的中国发明之一,马镫被西方称为“中国靴子”,它的出现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王羲之后裔王方庆进献其先祖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并王氏一门二十八人法书真迹,武则天命弘文馆用勾填法摹之以留内府,并令中书舍人崔融撰《王氏宝章集·叙》以纪其事。

  王方庆所献原迹无传,现仅存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僧虔、王慈、王志等七人法书摹本十通。因署有“万岁通天”年款,又称《万岁通天帖》。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广采众长,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因年代久远,王羲之墨迹早在北宋时期就很难获得,唐摹本更是日渐稀少。辽博馆藏的这件,勾摹精妙,有天下真迹一等之誉,从中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之间书风的传承关系,为研究我国书体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此摹本在流传过程中曾两遭火劫,一次是明代无锡华氏真赏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间清宫失火,至今仍清晰可见火烧的痕迹。

  《洛神赋图》因时间久远,真迹早已失传,后人所能看到的一般都是唐宋年间的摹本。

  据目前所知,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的各种摹本中,辽博收藏的这件《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是现存宋摹本中最完整、最古朴的一件,“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与唐人所记的魏晋画风极相吻合。目前学术界倾向此画出自宋代李公麟一派的画家之手。

  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辽博馆藏这幅作品,系北宋佚名作品,为设色绢本,作品按曹植《洛神赋》文意安排画面顺序,分22段设色绘人物、山水、龙鱼、车马、神物,描绘了从曹植行临洛水到与洛神在梦中相会,直至他恋恋不舍告别洛神的全部内容,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图中人物衣纹作“兰叶描”,既近唐代吴道子,又似宋代马和之,每个人物旁边都有文字说明,而每段所书赋句近似宋高宗的笔法。也正是由此,专家才认定它是宋人所摹。

  华商晨报记者 高巍


(责任编辑:李京) 作者:高巍

沈阳市和平区打造沈水之阳文旅创意产业带
  6月6日,在和平区文旅局指导下,辽宁频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6月11日开幕
  辽沈晚报记者王琳报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开辽宁频道
这个周末可来沈阳市图书馆看展览听讲座
  辽沈晚报记者朱柏玲报道 在这个周末,辽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