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郊秸秆全面禁烧为首都一片蓝天贡献力量
购机补贴“加码”生态环境,秸秆利用有手段
在怀柔山区,最让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头疼的是秸秆收集。秸秆价值毕竟不高,而收集秸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为鼓励服务组织和养殖企业收运秸秆,2016年怀柔区利用各级财政相关政策资金,对采用不同机械作业方式收运秸秆的服务组织给予不同的作业补贴共计281万元。同时,利用购机补贴等政策,大力发展秸秆回收、加工设备,引进秸秆压捆机、秸秆回收机、秸秆膨化机生产线等机具共计102台套,补贴金额达457.67万元。
为了支持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市农业局在落实今年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时,继续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作为2016年农机购置补贴重点,实行全面敞开补贴,共购置秸秆处理和加工机械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相关机械310台套,涉及补贴资金2228万元;另外还安排深松作业补贴达580万元,为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了装备支撑和政策支持。
在市级补贴资金向秸秆综合利用倾斜的同时,各区也开始发力,围绕保障农作物秸秆禁烧和实现全面综合利用,积极利用市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市新农村建设秸秆禁烧专项奖励等资金,加大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具和作业补贴力度。2016年大兴区投入600万元为各镇配备秸秆处理和加工设备121台套;顺义区安排资金1820万元用于试点菜田废弃物回收循环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密云区安排区财政补贴资金47.32万元用于购置灭茬旋耕机、秸秆粉碎机等秸秆处理机具57台,安排118.09万元用于秸秆处理作业补贴。初步统计,2016年各区财政共投入4200余万元用于秸秆处理和综合利用。
调结构取得新突破,山区农民不再为秸秆处理发愁
调整山区种植结构,由粮食作物改种经济作物或花卉、果林等产业,既可配合沟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又可从根本上解决不能机械作业的山地秸秆禁烧难题。为此,市农业管理部门提出,2016年相关地区要继续加强山区半山区秸秆处理难点区域的种植结构调整,通过调减粮食作物,改种经济作物和蔬菜、花卉等措施减少秸秆总量,减轻禁烧难度。
在怀柔区长哨营、喇叭沟门等乡镇,去年还在种植的玉米田今年改成了特色蓝莓、果园、景观花卉等品种,据怀柔区农委工作人员介绍,2016年怀柔山区禁烧难点区域的琉璃庙镇、汤河口镇、宝山镇、长哨营乡、喇叭沟门乡等乡镇,大幅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种植结构调整了1.56万亩,调减比例达82.1%,大大减轻了今秋到明春的秸秆禁烧难度。密云山区围绕种植结构调整,退出玉米种植,大力发展谷子、甘薯等经济作物,2016年共计发展4万亩,调整比例达到85.8%,调整地区的收入也比种植玉米有了提高,达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良好统一。门头沟区也通过出台景观植物种植补贴及风沙源种草项目,玉米种植面积比2015年减少7958.53亩。平谷区种植结构调整更是完成了100%。
2015-2016年两年,全市针对13.5万亩不适宜机械作业的秸秆禁烧难点区域,共调减山区半山区玉米种植面积9.8万亩,调整比例达到72.6%。
七种利用方式+典型模式力促全利用,秸秆找到好去处
说起农作物秸秆禁烧,难点就在于给秸秆找个好去处。如今,京郊总结出了七种主要利用方式,禁烧问题迎刃而解。
4月12日,位于怀柔区深山的喇叭沟门乡,农机大户于保三正在忙着组织作业人员将堆积在地头的玉米秸秆用粉碎机进行粉碎,粉碎的秸秆被直接喷进了密闭的车斗里,然后被拉到加工场,再被大型压缩裹包机制成密实的方捆,最后被拉到周边河北、内蒙等地作为秸秆饲料销售。据于保三介绍,去冬今春喇叭沟门乡5000亩的废弃玉米秸秆基本被他收走了,除自用外,对外销售秸秆约800吨,每吨600元(包括运费),不但有效解决了秸秆焚烧及乱堆乱放问题,而且通过商品销售有了一定的经济收益,提高了其收集秸秆的积极性。
6月26日,房山区窦店村麦田里,小麦联合收割机吐出的秸秆被后面的打捆机打成了方捆,捡拾堆垛机紧随其后,将一捆捆麦捆捡起来堆到地头,再由运输车拉到村里的养殖场。养殖场再将这些秸秆与干草、青贮、精料等粉碎混合,制成了牛饲料,实现了秸秆向饲料的转化。养殖场产生的牛粪再被施到地里,实现了种养循环利用。
据了解,2016年全市通过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收集加工青贮、收集加工黄贮、收集制作有机肥、收集加工膨化饲料、收集加工制作压块能源、收集加工制作菌棒等七种处理利用方式,实现了秸秆综合利用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25万亩小麦秸秆全部实现肥料化和饲料化利用,99万亩玉米秸秆有95%以上实现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利用,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预计达到98%以上。”北京市农业局有关工作人员介绍。
联合行动严防秸秆焚烧,连续实现零火点
秸秆禁烧需要“疏堵结合”,两手都要硬。2016年结合《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解2016年工作措施》,市农业局加强与城管、环保等部门的协调,每月定期召开相关会商会议,通报秸秆禁烧情况,研究禁烧检查事宜,形成了“定期会商、联合执法、情况通报、督促整改”的新机制。各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明确禁烧责任,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区、乡(镇、街道)、村三级禁烧网络,细化禁烧方案,层层签订禁烧责任书,使禁烧工作在组织上得到充分保障。进一步落实禁烧机制,围绕“第三届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和全市“大气污染执法年”等重点活动,结合春耕、“三夏”和“三秋”生产,农业、城管执法、环保几部门联合开展秸秆禁烧重点督查,仅市级就开展联合执法周五周,形成了禁烧工作高压态势。各区也都积极开展秸秆禁烧联合执法检查活动,全年共出动检查人员55000余人次。
通过报纸、电视、手机短信、通告、横幅、宣传袋、宣传彩页、禁烧宣讲队等不同形式的广泛宣传,使禁烧政策深入人心,全市累计发放各种宣传材料20万份,张贴宣传标语、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环保袋共2.8万条(只)。一系列措施使禁烧工作得到有力保障。
秸秆综合利用不断创新,让禁烧之路越走越宽
2016年北京市在农作物秸秆基本实现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开始将蔬菜废弃物纳入综合利用体系,市、区农业管理部门共同打造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将瓜菜废弃物加工制作成有机肥的“顺义模式”,破解了瓜菜废弃物处理和循环利用难题。
“顺义模式”主要是政府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以有机肥生产企业为主体,对当地种植瓜菜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收集并加工成有机肥,实现综合利用。目前,该模式在北务、李遂两镇进行了全面实施,涉及瓜菜种植面积15000亩,取得了成功;杨镇、大孙各庄开始进行示范推广。
“10月11日,北京市副市长林克庆在顺义区区长高朋、市农业局副局长阎晓军等领导的陪同下对北京奥格尼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了调研,十分认可这种模式。区领导表示,明年这一模式将覆盖到顺义区近80000亩的瓜菜种植园区,全面推进顺义区瓜菜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公司经理刘子健介绍。
11月25日,市农委、市农业局联合在顺义区李遂镇举办了“北京市农作物秸秆(尾菜)综合利用模式推广会”,要求各区要因地制宜推广“顺义模式”和其他典型成功模式,进一步加强包括蔬菜废弃物在内的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作力度,确保农作物秸秆和蔬菜废弃物逐步实现全面综合利用,杜绝露天焚烧。
据了解,房山区、大兴区等区明年将借鉴顺义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拓展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