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时代的潮头 筑造历史性工程

27.02.2017  16:08

  站在时代的潮头 筑造历史性工程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指导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周年纪实

  天安门广场向南40多公里处,已经封顶的北京新机场主航站楼主体结构,犹如一只金凤凰展翅高飞。

  俯瞰京津冀,一幅以密布环绕的高铁、城际铁路、市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呈多节点、网格状的交通网蓝图正徐徐铺开,犹如一颗巨钻熠熠生辉。

  这里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京畿重地,濒临渤海,携揽“三北”,面积21.6万平方公里,承载1亿多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这里是区域发展难啃的硬骨头:既有大城市病的困扰,又有区域发展差距悬殊的困惑,资源环境超载矛盾严重,老大难问题亟待破题。

  迎难而上,探寻突破路径,这是一种厚重的历史担当;

  放眼长远,功成不必在我,这是一份博大的胸襟气魄。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考察工作。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座谈会,在讲话中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

  3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高瞻远瞩顶层设计,稳扎稳打全面实施,京津冀这方热土日新月异,正在书写中国区域发展的当代传奇,筑造着引领时代新发展的历史性工程。

  着眼全局发展的战略举措——大思路、大布局: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

  “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

  北京,这座世界名城,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60多年的建都史。

  时光步入21世纪,这座有着2000多万人口的超级城市,一个以首都为核心的庞大城市群,如何谱写新的发展辉煌?

  这是历史的追问,这是时代的课题。

  2014年2月25日,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迎来一位特殊的参观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约1小时25分的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观看了介绍北京建城史、建都史和北京城市变化情况的专题片,认真了解北京地理环境、规划布局、功能定位、发展变化等情况。在考察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询问百姓居住环境、空气质量、生活状况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问题切中要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第二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一个着眼中国未来发展大格局的战略谋划呼之欲出。

  京津冀,涵盖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和河北省11个地级市,人口超过1亿,GDP占全国的1/10以上。三地本应依靠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资源共享,可以实现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一面是发达的中心,一面是落后的腹地。京津两地过于肥胖,大城市病突出,周边中小城市过于瘦弱,特别是河北发展与两地呈现“断崖式”差距,河北人均GDP是京津两市的40%左右,人均收入是两地的一半,教育投入只及北京的1/3。

  一面是问题交织,一面是难以独善其身。资源环境承载超限,三地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问题突出,三省市年均超采量占全国的1/3。雾霾频发,大气污染成为全国最突出的区域。

  这既是全国诸多城市群存在症候的一个缩影,也是区域不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正是新形势下引领新发展、打造新增长极的迫切需要。

  “区域协同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长期追求的一个目标,问题尚没有根本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说,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实现重点突破,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释放新的增长动力,给全国带来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大战略需要理清大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2013年5月,他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2013年8月,他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又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解决好北京发展问题,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以打通发展的大动脉,更有力地彰显北京优势,更广泛地激活北京要素资源,同时天津、河北要实现更好发展也需要连同北京发展一起来考虑。

  深思熟虑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构想在总书记心中越来越清晰。在2014年2月26日的会议上,他强调指出,大家一定要增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的体制机制的勇气,继续研究、明确思路、制定方案、加快推进。

  此后,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成立,统筹指导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

  2014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指导其办公室会同30多个部门、三省市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多次深入调查研究,反复修改完善,先后7轮征求各方意见,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稿。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习近平总书记对这项战略规划设计多次提出明确要求。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研究规划纲要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这项战略的目标、思路和方法。

  高瞻远瞩,从长计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龙衮九章,但挈一领。

  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规划纲要,确定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明确了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设定了区域功能整体定位和三地功能定位。

  顶层设计,为这项战略实施提供了形成强大合力的行动指南,京津冀地区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窗口期,协同发展由此进入全面实施、加快推进的新阶段。

  “思路要明确,坚持改革先行,有序配套推出改革举措”;

  “要坚持协同发展、重点突破、深化改革、有序推进”;

  “要把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

  ……

  3年来,一次次考察,一个个会议,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时刻挂念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在不同时段和关键节点给予重要指导。

  春华秋实,三年有成。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体系基本形成。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市的五年规划,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于2016年发布实施。京津冀空间规划编制完成,并相继出台京津冀交通、生态、产业等12个专项规划和一系列政策意见,形成目标一致、层次明确、互相衔接的协同发展规划体系,将推动三地实现“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推进,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取得重要进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建设,交通一体化格局加快构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推进,产业升级转移稳步推进,三地产业互动和经济要素进入快速融合通道,协同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协同,既是区域发展的必由路径,更是响当当的生产力——

  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2016年京津冀交出了一份可观的成绩单:北京经济增速达到6.7%,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0.3%;天津经济增速达9%,继续位居全国前列;河北省经济增速6.8%,产业实现“健身增效”。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这对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夯基垒台构筑“四梁八柱”——新进展,新成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推进,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取得重要进展,京津冀大地焕发蓬勃生机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历史性工程”——2016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通州区潞城镇,占地约6平方公里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建设工地日夜忙碌。

  站在建设指挥部楼顶眺望,一批办公大楼主体结构已经封顶。2017年年底前,北京市级各大机关及部分市属行政部门率先启动搬迁。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而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更是这项首要任务中的关键一招,是一项标志性工作。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去年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所指出的,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3年来,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最先进理念、最高标准、最好质量”的要求体现在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各个环节。

  前不久,北京面向国内外50家高水平顶尖团队发出意向邀请,目前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和6个重点地区详细城市设计已通过专家评审,副中心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安排的350项重大工程项目中已有106个项目开工。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工地考察,详细了解建设理念、工程进程、群众搬迁安置等方面的情况,对建设取得的进展表示肯定,并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

  千年古都,迎来了一个崭新发展的机遇期,步入了一个重大变革的大考期。

  3年来,各个方面针对大城市病对症下药,牢牢牵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北京“瘦身健体”逐渐显现成效。

  把好产业入口关,疏解引导政策加紧出台实施——

  有舍才有得。北京市2014年出台全国首个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又在次年进行了修订,受到禁限的行业占全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比例提高至55%,城六区受到禁限的行业提升至79%,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1.64万件。

  疏解示范项目稳妥有序推进——

  昔日摊位达到1.3万个、日人流量高峰达到7万人次的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已焕然展新颜,完成疏解和产业升级面积24.3万平方米,疏解人口1.5万人。

  3年来,北京推动一批区域性批发市场、一般性制造业企业、学校、医院等有序疏解,加快让“孔雀”振翅而飞。累计调整疏解商品交易市场370余家,从业人员21.8万人;累计退出一般性制造业企业1341家,今年还将疏解退出500家;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新校区加快建设,天坛医院丰台院区、同仁医院亦庄院区二期进展顺利……

  人口调控成效初显——

  人口多、车辆堵,首都常被誉为“首堵”。目前,北京市机动车已超过560万辆,首尾相连可绕地球大半个赤道。治理大城市病,要学大禹治水之法,“光堵不疏不行”。

  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2172.9万人,按照规划要求,到2020年力争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其中城六区争取到2020年下降15个百分点。3年来,北京坚持制定年度人口调控目标,推动全市常住人口连续两年保持增量和增速双下降,2016年上半年城六区常住人口实现了由增到减的拐点。

  在规划纲要出台之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在2014年第一次会议上就提出,对符合目标、现实急需、具备条件的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要先行启动,作为最直接、最有效、最实在的抓手。

  交通是协同发展的“先行官”。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在考察北京时就明确指出,要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

  “我们当初提出轨道上的京津冀的思路,突出以轨道交通为主,打造京津冀主要城市间一小时交通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林仲洪说。

  如今,“轨道上的京津冀”已经从一个时髦词汇逐渐呈现出现实模样。2016年11月,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获得批复,以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大通道为主轴,到2030年基本形成“四纵四横一环”城际铁路网。

  天津至保定缩短至1小时,北京至天津滨海新区缩短至1小时……京津冀1小时交通圈和半小时通勤圈初步形成,异地上班正成为现实。一批高速公路“断头路”、国省干道“瓶颈路段”正在打通或扩容。河北356条公交线路已与京津实现互联互通。新机场飞行区、航站楼及配套设施项目加快建设,截至2016年底完成投资230多亿元……

  生态环境保护,是推进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广受瞩目的民生工程。

  “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生态环保问题高度关注。

  “蓝天难现”“繁星无影”“雾霾红警”……大气污染一直是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顽症”。据环保部门统计,京津冀三省市每年散煤消耗近4000万吨,是冬季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3年来,以电代煤、以气代煤等工作加紧推进。目前,北京、天津、保定、廊坊主城区实现散煤“清零”,京津冀区域PM2.5平均浓度2016年比2013年下降约33%,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清水”和“绿化”两项工作也齐头并进。

  三地推进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由于多年网箱养鱼造成严重水体污染的河北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目前已经全面启动集中清理工作。京津风沙源治理和太行山绿化、“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持续推进,三地完成造林1753.8万亩。

  产业一体化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

  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地区尚没有形成相互衔接的产业发展链条。北京一些科技企业定制电脑面板等,苦于周边地区缺少类似产业配套,不得不舍近求远,将订单发到深圳等地。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启动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

  3年来,三地联合推动产业升级实现“1+1+1>3”的效果,努力打造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优势产业集聚区。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实施——

  在沧州,北京现代汽车沧州第四工厂2016年10月竣工投产,整车设计年产能30万辆,发动机设计年产能20万台;

  在曹妃甸,总投资439亿元的首钢京唐公司二期项目已于2015年开工建设,这将使首钢成为国内年生产能力最大的单体钢厂;

  在天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管委会于去年底揭牌,已新增注册企业35家;

  ……

  3年来,河北引进京津资金11041亿元,占全省同期引进省外资金的一半以上; 天津引进京冀项目4856个、资金5226.74亿元,分别占全市引进外省份项目和资金的35.6%和44%。仅2016年,北京企业在津冀两地的投资认缴额分别增长26%和100%……

  优化区域产业布局,聚焦京津冀“三轴一带”,正犹如一柄威风凛凛的“方天戟”。

  在改革创新中打开新空间——破题闯关,汇聚动力:重塑体制机制提供制度保障,试点示范构建全新格局,营造万物生长的良好环境

  “要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2015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迈出的每一步、实施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在现实中接受考验。

  如何使京津冀协同发展建立起科学长效的机制,真正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时刻牵挂于心,反复强调构建体制机制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26日的重要讲话中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7点要求,其中关键之处就是要下决心破除限制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

  “如果说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崛起主要靠对外开放来启动,那么京津冀协同发展更多瞄准区域内资源的协同优化,向改革创新要效益,承担起经济人口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使命。”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

  以改革创新为指引,重构新体制机制。通过3年的探索和实践,一批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重大改革举措稳步落地,区域发展示范效应逐渐凸显。

  以创新驱动为理念,搭建协同发展新平台——

  中关村是创新的代名词。如今,这一创新的火种已在幽燕大地呈现燎原之势。

  目前,中关村企业累计在津冀设立分公司2709家,设立子公司3032家,创新资源辐射外溢不断提速。目前三省市已建设众创空间200余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创新的协议。

  以重构新机制为抓手,推动市场要素优化配置——

  税收分享在企业疏解搬迁过程中直接影响着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也是最难突破的领域之一。

  2015年6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从顶层设计上扫除了因地区间税收利益博弈带来的障碍。

  在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两地利益采用“442”分配方式,入驻企业产生的税收由海淀、秦皇岛两地政府各得40%,另外20%共同设立产业发展基金,进一步培育新兴产业。

  打破旧藩篱,迎来新天地。

  在各地各部门的努力下,国家食药监总局于2016年7月批复同意京冀协同发展医药产业转移的监管措施,在沧州的“北京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可以由北京市食药监局异地监管和审批,在全国开了先河。目前,这家产业园已经吸引60多家北京等地的医药企业落户,总投资超过200亿元。

  打造试点示范,复制推广创新经验——

  3年来,京津冀不断破除体制机制束缚,勇于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新路,已经有诸多经验为其他地区乃至全国所借鉴。

  过去,由于通关流程的相对封闭和独立,企业经常需要在属地和口岸之间奔波。2014年7月1日,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率先在北京海关、天津海关启动,随后,石家庄海关加入,区域通关一体化模式逐步拓展至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广东地区。

  兴(隆口)延(庆)高速作为全国首个公开招标的PPP项目开工建设; 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出136项措施; 引滦入津横向生态补偿、区域碳排放权交易、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供应链等试点深入开展……

  随着一批先行先试的改革示范项目和举措不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京津冀三地变化犹如春潮涌动。

  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从地图上看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金三角”,简称“通武廊”。

  一个好汉三个帮。3年来,“通武廊”三地密切合作,甘当改革创新协同的“试验田”。三地签署了人才合作框架协议,推出了人才绿卡、鼓励企事业单位间科研人员双向兼职等10多项先行先试政策;还将设立“通武廊”协同发展办公室,在交通、生态、产业协作、跨界监测等方面统筹发展。

  教育资源不断打通,滨海新区设立了“北京班”;医疗机构合作机制不断完善,津冀43家核心医院牵头组建了包含476家合作医院在内的43个区域医疗联合体,三地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措施加快落实……

  3年来,一系列改革创新带来了人们看得见的实惠,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积跬步以至千里。一个幽燕大地协同发展的光荣梦想,正逐步走来,变成现实……

  御风前行驶向光明彼岸——跨越时空,砥砺奋进:一张蓝图干到底,为区域协同发展探出崭新路径,打造中国发展新的支撑带

  “方法要明确,放眼长远、从长计议,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2015年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

  2017年2月17日下午3点钟,中国工程院218会议室,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第75次全体会议正在这里召开,对这项战略实施的下一步重大议题进行研究讨论……

  专家咨询委员会的16位委员包括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等多位院士和涵盖国内目前顶尖级的交通、产业、生态、规划等专家,可谓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智囊团”。

  由中央批准成立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展咨询规模层次之高、涉及面之广,在国内尚属首次。“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到攻坚阶段,委员会需要进一步加深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调研,主动做好咨询工作。”邬贺铨说。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27日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所强调的,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历史性工程,必须一件一件事去做,一茬接一茬地干,发扬“工匠”精神,精心推进,不留历史遗憾。

  3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实现了良好开局,但更加繁重的任务依然在路上……

  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这正是京津冀整体四大定位中的首要目标。

  综观以美国纽约、美国芝加哥、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日本东京、中国上海为中心的世界六大城市群,京津冀要跃居为新的世界级城市群,还需要在北京非首都功能有效疏解等重点领域上不断突破发展。

  从京津冀经济体量上看,目前三地GDP超过1万亿美元,要达到世界级城市群,经济总量未来要对标2万亿美元,这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奋斗。

  更重要的是,一个地区经济总量的真正提升,是要依靠改革创新,从结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中来,形成一个分工有序、体系健全,部分产业具有全球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据测算,多年来北京中关村的科技成果4%在本地转化,百分之八九十在珠三角、长三角转化,原因在于京津冀大地上创新后续发展的产业和环境尚没有及时跟上。

  “进一步改革创新,着力解决京津冀统一要素市场发展滞后的问题,消除市场显性和隐性壁垒,已是众望所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说。

  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抱团式发展方能迎来新生机——

  协同发展,并不是一场简单的“迎来送往”,而是产业升级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同时进行,需要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生态等多个方面推进,才能打造我国经济新增长极的样本。

  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是三地共同之痛。治理环境、清洁水、大气污染防治等一批重点工程尤其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三地紧密沟通,联防联治。

  面对前行中的困难,既要寻求最大公约数,积极稳妥推进;更要着眼长远,协调好短期和长期利益,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

  “推进这项战略继续破浪前行,必须大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这需要各方通过规划、基础设施、政策、公共服务来引导,优化行政资源配置,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市场壁垒。”张军扩说。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犹如一场新长征,夺取新的胜利,还有不少“雪山”“草地”需要跨越,也有不少“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

  2017年,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近期目标的关键之年。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方面已在倒排任务书、时间表——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持续加大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力度,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效……

  “2017年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近期目标的决胜之年。”北京市市长蔡奇说,将抓好一批专项规划、重大政策、重点项目和合作协议的落地实施,确保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明显进展。

  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给天津发展带来了百年不遇的历史机遇,得之如宝,失之不再。“贯彻落实这项战略犹如天津市21世纪的平津战役,我们要打好、打响、打赢这场新的平津战役。

  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说,这一重大战略给河北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是历史性和转折性的。“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营商环境,加快缩小河北与京津发展水平的落差。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正步入新的发展征程——

  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里,《不朽之城》和《古都巨变》两部影片交替放映,在四楼“京津冀协同发展”展区则驻足了不少参观者,询问这项战略引发的新变化。

  规划展览馆不远处,天安门广场上的正阳门静静矗立——

  这一古老城门历经沧桑变化,今天它又将见证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华丽转身,京津冀大地正在深度协同对接,描绘出壮丽的发展画卷……

  近期目标——2017年,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一批重大项目得以实施;

  中期目标——2020年,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远期目标——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

  届时,一个新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可期可观,也将带动华北地区成为一个有强大竞争力的区域中心,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带。

  使命,是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更是对历史的郑重承诺。

  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方法要明确,放眼长远、从长计议,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伟大的国家战略,必将书写出璀璨夺目的新篇章!

  记者张旭东 王敏 安蓓孔祥鑫 赵超 李鲲 李俊义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

密织精细管理网 推进环境美秩序优
  专家把脉 部门联动 群众参与   8月2新浪辽宁
220千伏盛京—滂江电缆线路工程实现盾构隧道全线贯通
  9月1日,位于大东区地坛街与善邻路交会处,新浪辽宁
周四太阳仍“撒欢儿” 周五阵雨淅沥沥
  随着中小学正式开学,阳光也像小孩子一样撒欢儿了。新浪辽宁
沈阳职工提取公积金更方便了
  沈阳职工提取公积金更方便了   持登记备新浪辽宁
今年我省计划改造1000个老旧小区
  今年我省计划改造1000个老旧小区   目前已全部开工,计划投资105亿元,涉及58.新浪辽宁
沈阳3年内将整治823条背街小巷
  沈阳3年内将整治823条背街小巷   拆新浪辽宁
辽宁推动质量强省建设 食品质量安全等"六大工程"
  17日,从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新浪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