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弄墨佳珠文苑秀 回春妙手杏林珍——记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主任林洪丽教授
本报记者 阎 红
她,有着敏锐的眼睛,再微小、疑难的病灶都难逃她的双眼;她,浑身散发出知识的魅力,让无数在病痛中挣扎的患者看到了新的希望;她,有着温暖的心灵,充满对患者的细腻关爱;她,话语虽平平淡淡,却流露出一名医者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她,就是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主任林洪丽教授。
2015年7月25日,第四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肾内科主任林洪丽教授获此殊荣,以表彰她在肾脏病领域所作的贡献。
林洪丽教授是辽宁省肾脏病领域的领军人才,现为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者、国家卫生计生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首席专家、第九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现任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主任、大连医科大学肾脏病研究所所长、辽宁省肾脏病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慢性肾脏病一体化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她担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全国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女医师协会肾脏病及血液净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全国常委、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全国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分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肾脏病医疗质量控制专家组成员、辽宁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大连市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大连市血液净化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委员。她还是《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副总编、《中华肾脏病学杂志》和《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委、美国《America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美国肾脏疾病杂志)》编委。
仁爱 创新 严谨 求实
林洪丽教授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在非典等重大群体卫生事件中勇担重任,是非典防治中医院内科主管医疗和非典防治主任,也是第一个身先士卒到第一线值班的人员。她说只有主任第一个值班,才知道防治工作的具体要求,才能不断完善对患者的救治和医生的防护。作为共产党员,她政治信念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她爱岗敬业,勤奋学习,努力钻研高新技术,得到了领导、同事们的赞誉和患者的认可;她崇尚医生的“仁爱、精业”职责,抢救了大量危重病患和疑难病例,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她在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从临床中凝练科学问题和治疗难题,严谨求实,从基础和临床研究中探索治疗肾脏病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该科建立的肾病综合征营养及免疫治疗方法、血液净化技术治疗难治性肾脏病等系列新技术和方法不仅发表在国际杂志,得到认可,同时为众多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手段,大大改善了预后。她带领全科医护人员,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努力帮助患者减轻痛苦,使他们走出疾病的阴霾,并身体力行地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她廉洁奉公,拒收患者红包,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处处为患者着想,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当病人感谢她时,她总是笑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作为学科带头人,林洪丽教授带领全科人员不懈努力,开拓创新,使学科从一个在国内名不见经传的“小科”,逐步发展壮大,先后成为原卫生部首批腹膜透析培训示范中心、国家卫生计生委肾脏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全国县级医院血液净化培训基地、原卫生部肾脏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慢性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并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林洪丽教授具有脚踏实地、严谨求实和不断追求创新的科研作风,这是一个临床医学工作者有所建树的必然前提。她,用自身言行生动诠释了“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金玉良言。多年如一日,病房中、血透室里、实验室中是她忙碌的身影;开展新技术时,她就守在患者床旁,甚至对护士的操作都一一过问,一项一项临床新技术就这样开展和引进;深夜里,她办公室的灯常常亮着,那是她忙碌了一天的医疗工作后,正在读文献或与学生一起讨论科学问题。针对我国肾脏病临床防治中的重大需求,林洪丽教授着眼于肾脏病临床上关键的科学问题,长期致力于慢性肾脏病一体化防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了众多国内外同行认可的研究成果,其有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肾脏纤维化机制及治疗新靶点研究获得突破,得到国际认可。肾间质纤维化是肾脏病进展到尿毒症的共同病理改变,其监测和干预一直是临床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林洪丽教授在国际上首先发现血清TIMP-1具有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的新功能,是评估肾组织纤维化程度的无创指标。该成果对早期发现肾脏纤维化,降低尿毒症发病率,减轻国家医疗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林洪丽教授在国际上首先发现核心岩藻糖基化修饰在肾脏纤维化中有关键作用。该研究成果不仅发表在国际肾脏病领域的顶级杂志《Kidney International(国际肾脏)》上,同时2位国际著名肾脏学家在该杂志上为该文撰写了4页的专题述评,对研究的创新性及研究成果对肾间质纤维化治疗新靶点研发的重要临床意义进行了高度评价。
建立了“仿生肾脏微流控芯片”技术平台,提升了我国在肾脏病生物材料领域的国际地位。林洪丽教授在国际上首先建立了模拟肾小管-间质微环境的仿生微流控芯片。应用此芯片在体外首次成功实现了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和迁移的实时监测,建立了目前国际上最接近体内环境的“仿生肾小管-间质的微流控芯片”。论文发表在该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杂志《Biomaterial(生物材料)》上,填补了我国在此方面研究的空白,研究水平达国际领先。
积极参与公益项目,为推动我国肾脏病诊疗的规范化作出贡献。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肾脏病医疗质量控制专家组成员之一,林洪丽教授为推动我国肾脏病诊疗水平的均质化、规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责任编者,她参与撰写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陈香美院士主编的《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和《腹膜透析标准操作规程》,并作为讲师团成员在全国20个省市进行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巡讲和培训工作。
林洪丽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学术骨干,共承担了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以上课题,其经费共计1000余万元。她主持了国家卫生计生委2015年度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影响尿毒症患者生存质量和医疗费用的关键血液净化技术的评价及规范建立”;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蛋白质核心岩藻糖基化修饰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特征性改变及作用机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收录44篇,获得国家专利2项,主持或参与的研究成果获科技部二等奖1项、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临床医学科研创新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二等奖各1项。
救死扶伤,言传身教,医者大爱丹心谱。林洪丽教授不期许病患的感激,只渴求生命得到挽留;不奢望美好的假期,只希望父母亲人理解原谅;不追求个人英雄主义,只甘愿在从医路上无怨无悔!林洪丽,在医疗战线奋战二十余年,她没有一句惊天动地的“大话”,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尽责”而已。凭借多年来在慢性肾脏病一体化防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她以对医学事业赤诚的追求和医生的博大情怀,谱写出一位医者大写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