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年慈善募款,就有人质疑我诈捐”
朱剪炉街道日间照料站赵旭主任接受采访
-华商晨报记者张诗尧摄
3月31日,朱剪炉街道日间照料站老人在吃免费午餐
-华商晨报记者蔡敏强摄
新闻背景
自2015年7月开始,沈河区朱剪炉街道日间照料站开始为辖区内20位孤寡、空巢、残障的生活特困老人提供长期的免费午餐。面对辖区老人们的需求,今年这项慈善助老项目计划再增加20位老人的名额,但是慈善项目的资金缺口成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首次报道题目:《20位孤寡老人的“免费午餐”救助资金目前还差5万》
本报讯(华商晨报记者仓一荣)慈善、募捐、审计透明、社会养老、孤寡空巢老人、食品安全……
赵旭正在做的事情,背负着许多敏感的字眼。
去年7月开始,赵旭所在的沈河区朱剪炉街道向辖区内20位孤寡、空巢、残障的生活特困老人提供长期的免费午餐。作为这一慈善项目的负责人,因为项目天生就戴着慈善、养老等等敏感字眼的帽子,赵旭觉得,推动这个项目的每一步都挺困难。
“这事儿咋就这么难呢?”赵旭想不明白,他觉得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其实究其初衷非常简单,“就是想让辖区里孤寡空巢、生活非常困难的老人们,每天能吃上顿热乎乎的免费午餐,就这么简单啊。”
赵旭正在为孤寡老人们做的慈善项目,善款全部要来自社会募捐。“所以我面临的最大一个难题是——我要怎么让大家相信我,并且愿意帮助我们、帮孤寡老人们一把呢?”
老无所依是件特别可怕的事
我想为老人们做点儿实事
赵旭是沈河区朱剪炉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主任,也是助老免费午餐项目的负责人。街道里20位接受免费午餐项目帮助的孤寡、空巢、残障的生活特困老人们,没有人称呼他“赵主任”的,老人们都直接叫他“赵儿”。
十几年前,赵旭曾有一位要好的同学在29岁时意外去世,留下家中一对年迈父母。每每想到这件事,赵旭都觉得揪心。
“我也是独生子女,我父母都70多岁了。如果万一哪天我遭遇什么意外,我的父母该怎么办呢?孤寡、空巢……我觉得老无所依是件特别可怕的事儿。”说到自己的父母,动情之处,这个42岁的东北汉子抓起纸巾捂着自己的眼睛,“所以我真的很想为这些老人们做点儿实事儿。”
免费午餐是个慈善助老项目,所有资金都来自社会爱心募捐。
去年7月项目正式启动前,赵旭已经提前募集到了第一年所需的全部3万多元资金。所以如今,这第一年的项目正在顺利进行中。去年年末的时候,一些爱心企业做了义卖和募捐,又把第二年的资金募集到位了。这让赵旭稍感到安心。
今年,项目计划要新增20个接受免费午餐项目帮助老人的名额。这些资金还是要靠社会爱心募捐,现在却面临着数万元的缺口。最近一段时间,赵旭为这个事儿犯愁。
组织提供免费午餐
对我们来说是额外工作
记者:免费午餐这个项目,对于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来说,似乎并不是一项义务内必做的工作?
赵旭: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工作,说直白点儿就是街道内一些由市民、企业、高校、行业自发组织起来的社会组织,我们要去帮助和指导他们开展工作,其中一部分就是志愿或慈善的工作。给辖区老人们提供长期免费午餐,这个确实不是我们必做的工作,是额外的工作。没有人要求我们做,我们不做也可以。
记者:那为什么还要做呢?
赵旭:街道里生活困难的孤寡残障老人需要啊。其实普通人很难想象到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一饮一食都是支出,对他们来说是很难的。
前年9月,街道下辖的8个社区的日间照料站全都启动了,想给老人们提供个白天可以休闲娱乐、被人照顾的地方。其中一项服务内容是集中提供健康午餐,但这个午餐是收费的,每人每餐6元。
照料站启动后,我们向辖区400位老人发放了调查问卷,问他们对照料站的意见。有的老人就在问卷上写,不需要这个6元钱的午餐。
记者:为什么不需要呢?
赵旭:不是不需要。后来我们又对老人们做了走访,发现那些七八十岁的孤寡空巢老人们,他们去买菜、做饭,身体上很不方便。他们不是不需要,相反是太需要别人帮他们做午饭了。但是他们经济条件很不好,掏不起这6元钱。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决定要给这些老人提供长期的免费午餐。
预想到资金不稳是最大困难
再难总要有人去做
记者:为什么所有资金都要来自社会募捐?
赵旭: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它的性质其实是民办非企业单位。政府其实已经给这些老人们低保、残障、特困等很多政策和资金上的帮助了,但是像长期免费午餐这个项目,它是我们自己筹备的一个额外的慈善项目,所以它的所有资金都要来自社会爱心募捐。
记者:筹备这样的慈善项目,想想就知道,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赵旭:是啊,第一年启动前筹备的那段日子,我每天晚上躺着都在合计各种各样琐碎的事儿——把老人们集中在一起吃饭,食品安全怎么保证?要是哪天有老人吃拉肚子了就麻烦了;油盐酱醋的零碎账目要怎么审计,怎么公示;还有辖区里那么多需要帮助的生活困难的老人,让哪些老人来吃,选择上也要保证公平。最麻烦的就是资金来源。
记者:在筹备阶段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资金来源不稳定的问题?
赵旭:肯定想过啊,这是项目长期进行下去的最大的困难。但是你即使预想到了困难,但总要迈出第一步啊。这样的慈善的事儿总要有人去做啊。
那么多孤寡特困老人很需要,如果我们不做,我们还在等着谁、等着有人到了什么时候替我们去做吗?
老人们需要帮助
必须有人顶着被质疑的眼光去做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赵旭接了个电话。一家企业的工作人员看到本报此前的报道,得知老人们需要资金帮助的事儿,表示可以提供帮助,但是提了一些带有功利性质的条件。
赵旭听着电话,眉头皱起,匆匆说了几句就挂了电话。“做慈善募款,看来真的不容易啊。”赵旭有感而发,无奈苦笑。
记者:你有没有被质疑过?
赵旭:第一年募款阶段的时候,来自方方面面的质疑不少。我向一些驻街道企业募捐,在我自己微信的100多个群里转发网络捐款平台的链接,再用这个链接在朋友圈里刷屏。驻街道企业都很支持,但是在微信群里,就有不认识我的人,公开质疑我,说我这是不是诈捐啊?群里也有认识我的人,站出来发声帮我,说他们认识我这个人,我是真的在做慈善的事儿。
记者:你怎么回应质疑的?
赵旭:说实话,我当然知道现在做慈善是件敏感的事儿,可是老人们需要帮助,这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啊。所以就必须有人顶着被质疑的眼光去做这个事儿。我的确没有办法空口白牙地让他们一定要相信我,我只能诚恳地邀请他们来。如果他们想捐款,想要提前确认一下募捐的真实性,我非常欢迎他们来实际看一看。
一位阿姨送来亲手挖的野菜
我特意外也特感动
记者:在项目实际进行的过程中,有没有来自受助老人们方面的质疑?
赵旭:其实老人们是担心我们这个免费午餐不能长期地做下去。一开始还有老人不愿来,问我“赵儿,你们这个东西能持续下去吗?如果能,我就去;如果就让我去吃一个星期,我干吗要丢这个脸去吃几顿白饭?邻居们该怎么看我啊?”
记者: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一直都顺利吗?
赵旭:其实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有一位阿姨,年纪大了吃饭不知饥饱。有一天她侄女怒气冲冲地找我们来算账,问我们为啥她姑晚上不吃饭了?
后来我们一问,才知道阿姨那天中午在我们这儿吃了17个拳头大小的蒸饺,给吃撑着了。这事儿虽然是误会,其实也让我们后怕啊,老年人肠胃不好,万一吃出点问题,我们要承担责任啊。
记者:在你看来,老人们本身对免费午餐这个事儿是怎么看的?
赵旭:一开始,老人们虽然生活拮据,但还抹不开面子,不愿来。但是慢慢地,大家伙相互就有了感情,觉得这里是个氛围融洽的聚会地方,每个月我们都给老人们办生日聚会。现在,大约还有20多位老人们在排队,希望能加入到免费午餐项目的名额。
记者:今年是第一年,如果以后资金没有了,慈善进行不下去了,担心老人们会怪你?
赵旭:不会的。因为我们为此付出的那些努力,我知道老人们都看在眼里。有一次,一位阿姨中午来吃饭,递给我一袋子野菜,说是自己起早去附近公园挖的。我当时都愣了。阿姨说自己生活困难,只有起早去挖野菜谢谢我。我特意外,也特感动。所以我相信即使以后真的进行不下去了,老人们也会体谅我。但我肯定不会原谅我自己。因为这个工作,我没有做好。
我们现在为老年人做事情
以后也就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记者:你说的事情证明,辖区里需要免费午餐帮助的老人真的很多。
赵旭:你知道吗,按照正常预算,我们每天给计划内的20位老人提供免费午餐,但实际上我们要做25人份饭菜的量。
辖区里有的没进入免费午餐项目的老人,在中午开饭的点儿,就到日间照料站里,在旁边坐着等。如果哪天哪位老人临时有事不来了,他们就替吃掉那份午餐。
最多的时候,20位老人正常吃饭,旁边还有5位老人坐着等。人心都是肉长的,那场景,你看着心里根本就受不了。都是一样的老人啊,我们不可能让他们在旁边看着别的老人吃啊,所以只能临时也给他们提供一份免费午餐。
记者:所以今年特别需要再增加20个免费午餐老人的名额。
赵旭:是。这些老人,无论是孤寡、空巢或者是一生没有生育,我觉得人到老年的时候,老无可依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儿。人都有老的那一天,我们现在为老年人做的事情,如果经过推动发展,这个慈善事业能够壮大起来,那么以后也就是在帮助我们自己。所以我特别想把这个长期的慈善项目持续做下去,不要半途而废,让得到过又失去了帮助的老人们寒了心。
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企业、志愿者能够加入进来,也希望政府职能部门能够在政策和资金上为我们提供一些帮助,让这些孤寡空巢、生活困难的老人们老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