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织严管控网,叠加巡逻保畅通 交通警察局采取“4+1”机关工作模式全力疏堵保畅
8月29日周一早高峰,在沈阳青年大街、南京街等主干道上,一队队交警摩托车巡逻手穿梭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间指挥疏导、机动管控、有效保畅了道路交通。据了解,这是沈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针对当前严峻的道路交通形势,创新警务机制改革、推进机关警力下沉,弥补一线警力不足、织密道路管控网络,最大限度地提升路面见警率、管控率的又一项重要工作举措。
交通警察局 副局长 孟冬
交通警察局 副局长 杨志庆
交通警察局 副局长 官兵
一、“4+1机关工作模式”全力保障警力下沉。
据了解,2000年时我市机动车保有量仅为32.8万余辆,而截止目前,我市注册机动车数量已经超过了180万辆,同比增涨了近6倍。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道路里程和范围都实现了成倍增长,加之全市大规模道路施工,给交通管理工作带来了日益繁重的工作压力。2000年,我市共有1948名交通警察,而到目前我市公安交警仅为1920人。虽然我市大幅提升了交通科技管理效能,但仍难以弥补警力不足造成的实际困难。对此,交通警察局严格按照刘国秀副市长的提出的“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和“做精机关、做专警种,做到干部、警力、经费、装备、典型向一线倾斜”的工作要求,紧密结合市公安局正在开展的“人民在我心中 警察在你身边”警务流动服务车巡逻活动,在队伍建设、勤务运作方式上大胆创新,做出减轻基层负担、盘活警力资源的重要尝试,率先推出“4+1机关工作模式”。即交警机关全体干部、民警,在现有开展早、晚高峰机关加勤和确保完成机关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每周至少保证一天时间下到基层一线,下在路面一线,与基层交警大队共同战斗,共同疏导路面交通,共同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共同为广大市民服务。最大限度的提高路面见警率和管控率,最大限度地提升全市道路疏导保畅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在文化路立交桥二层环岛上,孟冬副局长迅速处理一起两车刮蹭交通事故
二、“叠加巡逻管控”织密织严道路管控网络。
为切实解决我市青年大街、南京街等主要道路交通拥堵问题,交通警察局以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点,选好着力点。首批在机关组织了包括交警局领导、处、科级领导干部在内的50名精干力量,配备摩托车等警务装备,组成摩托车巡逻队,率先在主干道及交通拥堵路段开展巡逻管控。主要负责指挥疏导、违法查处、静态管理、事故处置、设施巡查、督导检查、服务群众、应急处置“八项勤务职能”。原交警各辖区大队的各种勤务模式不变、警力部署不变,而机关摩托化队伍将充分发挥机动灵活、快速反应、有效处置的能力,在主干道路和交通拥堵地区进行叠加巡逻、叠加疏导、叠加管控,全力保障道路交通畅通安全,并配合辖区大队对一些复杂的、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整治。真正形成了“点上控得住、线上巡得勤、块上守得住、面上管得严”的全覆盖的交通巡逻管控网络。
杨志庆副局长正在纠正电动自行车驾驶人走机动车道、非法载人的违法行为
三、“白警服高级警官”当先锋、做表率。
在青年大街、南京街的道路上,我们看到了几位身着白色高级警官制服的摩托车巡逻手,他们和普通民警一样,头戴安全头盔,身带各种警用巡逻装备,驾驶交警巡逻摩托车在道路上开展交通巡控工作。据了解,他们都是交通警察局的领导同志。在交通警察局推行机关“4+1”工作举措过程中,各级领导同志冲锋在前、以上率下,无论是交通警察局的班子领导还是处、科领导干部,全部投入一线参与到摩托车巡逻管控工作中。所有摩托车巡逻警力一律实行实名制安排、实名制管理、实名制督导,对每名机关民警巡逻勤务实行定岗、定线、定区域,并捆绑任务、目标和责任,确保实现市区主要街路见警率明显提升;道路交通管控能力及机动反应能力明显提升;动、静态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查处效能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安交管工作满意度进一步提升的“四个提升”的实际效果。沈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局长赵跃表示:“公安交警岗位,归根在一线、在路面,没有机关、基层之分,没有领导、民警之别!广大机关同志要给基层做好表率,登上主战场,当好主力军,打好主动仗,努力为沈阳经济社会振兴发展打造安全、有序、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
青年大街上,一辆出租车违停待客,官兵副局长警告其立即驶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