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纯英:用爱谱写无声世界里动人的篇
凭着一颗火热心,怀着一腔赤诚意,带着一缕真挚情,1985年师范毕业的贾纯英,跨入了营口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大门。她热爱特教这份职业,因为这份职业让她从中体会到了充实与快乐,给她的生命带来了无限的精彩和回忆。从教31年,她一直担任听障班级的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数学的教学工作,并担任了19年的聋教研组组长工作。她把自己满腔的爱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始终践行着当代教师的德风教艺,用爱谱写了无声世界里动人的篇章。
爱的序曲
曾几何时,所带的几届聋儿家长们都流着泪对贾纯英说过同样的一句话:“贾老师啊,孩子的命可真苦呀!长这么大,连爸爸、妈妈都不会叫,让他们走了怎么能闭上眼睛呢?”每当她听着这些让人心酸的话语,看着一个个貌似健全的孩子,她的心如同刀割。于是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孩子们开口说话,让他们把无声的语言融入到有声的世界中。经过苦思冥想,她编了一套舌体操,教他们如何运用声带、如何恢复舌头的灵活性;买来蜡烛、哨子等物品作为教具,教他们如何吸气、如何呼气;又买来小镜子放在学生自己口前,让孩子们一边模仿着她的口型,一边对照镜子中自己的口型……就这样口对口,脸贴脸地教他们说“爸爸、妈妈、老师……”一个个地教,一遍遍地练,往往一个拼音就需要重复成百上千次。只要聋儿有一点点声感,她都不会放弃,接受能力快的聋儿一两个月就大见成效,可有的聋儿教会一个字或词要耗费半月二十天,甚至更多的时间。由于每天都要训练聋儿拼音到字到词再到句,她的嗓子都喊哑了,说不出话来,但当孩子第一次发出了正确的“xi”音,孩子高兴地哭了,她也抱着他哭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辛苦训练,聋儿终于可以清晰地喊出第一声“妈妈”了。孩子的妈妈听到这人世间最平常又激动人心的第一声呼唤,母子紧紧地搂抱在一起,激动和幸福的泪花挂满脸颊。相信看到这一幕,所有的人都会为之动容。那场面至今令她难忘。看似简单的话语,却凝聚着她和孩子们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心血,更包含了她多少的汗水和泪水啊!当孩子父母握住她的手表达谢意时,她无比自豪又无比欣慰地品味着自己用辛勤耕耘谱写的篇章——爱的序曲。
爱的细流
耳聋学生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听觉障碍给他们带来一系列的困难,教育他们做人成才,需要教师付出常人难以体会和理解的艰辛。那些刚入校的聋儿性格和个性都是特殊的,好动、敏感、性格孤僻、不听指令配合,不知动作的轻重、不明白语言的意思……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用语言来表达对他们来说是徒劳的。于是,贾纯英老师注重着眼于生活,从小事做起,手把手地教他们怎样洗澡、洗头、洗衣服、剪指甲、上厕所……在动作示范的基础上,她把学生围在她的周围,教学生做,帮学生做,让他们在一次一次的直观中感悟这些日常小事怎么做,要注意什么,直至逐渐养成好习惯。
目前她带的语训班的聋儿,来自营口的各个地区,大多数长年吃住在学校,而且聋儿平均只有6岁,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吃饭时都要一口一口地喂,大小便也经常便到裤子里,她都要亲自去擦、去洗。在带领他们到校外活动时,她给他们买吃的、买玩具并一起做游戏,帮聋儿补衣服,买车票送聋儿回家,利用休息日为他们购买每周所需的生活和学习用品……就是在这许许多多的点滴小事中,她用一颗爱生、爱岗的强烈责任心、事业心和实实在在的行动成为聋儿的母亲、姐姐和朋友,让聋儿在学校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获得了心理上的自信。
爱的奉献
作为一名特教老师,她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她有一颗对特教的赤诚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记得儿子6岁那年的一天晚上,突然高烧到39.8度,半夜呼吸困难,呕吐不止。慌乱中贾纯英带着孩子来到医院,孩子原本红润的小脸一夜之间变成了蜡黄。她吓得六神无主,只知道抱着孩子落泪。直到清晨,孩子才在她怀中昏昏入睡。上班的时间到了,她焦急万分,一边心疼着病中的孩子,一边惦念着学校里翘首以盼的聋哑孩子们。丈夫早已看出了她的心思,无奈地接过她怀中刚刚入睡的孩子。“妈——妈妈!”在她转身刚要离去的刹那,孩子有气无力地哭喊着,扯着她的衣角就是不撒手。她挣开孩子幼小的双手,不敢回头……唯恐自己下不了决心离开病房,离开那被病痛折磨了整整一个晚上的孩子。那一刻,她才知道什么是万箭穿心,什么叫撕心裂肺。
而当“老师,早上好!”这句“问候”从学生们手指间划过的时候,她好像看见世间最美妙的音符,仿佛听到爱的颂歌!她如同沐浴春风,饮清冽甘泉。于是忘记了困倦,又精神抖擞地走上了讲台,继续谱写着爱的音符。
还有一次,她意外地患上了陈旧性宫外孕,医生要求她马上做手术。可是,当时她刚刚接任一个新班,面对十几个第一次离开父母、哭闹不止的聋孩,她冒着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生命危险,决定先保守治疗。终于因为流血不止,导致休克,晕倒在学校的厕所里。大家将她送到医院,大夫一眼就认出了她,面对再晚一点就没命的她,大夫没好气地说:“还知道要命呀!”从大夫嗔怪的话语中,她听出了心疼。
她是母亲最疼爱的小女儿,可她却在母亲病重手术期间,没能第一时间陪伴在老人家的病榻前。每当看到老人家手术后头上留下的长长的伤疤,她就禁不住潸然泪下,暗自愧疚。在母亲面前,她深知是个不合格的女儿,可为了使这群孩子能和健全孩子一样幸福快乐,她别无选择。
这么多年以来,不管是风里来还是雨里去,她都是准时走进课堂,没有因为自己的原因耽误上课。她还几次临危受命,把一手带出来的、很懂事的学生,交付给其他老师,自己则承担起差班、乱班班主任的重担。多年来,她在承担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担负起无偿为脑瘫学生敦越波送教上门的任务。无论工作多么忙,无论遇到多么恶劣的天气,她都坚持乘坐半个多小时的公共汽车去上课。给不能讲话、仅用一个手指在键盘上和老师交流的学生讲课,难度可想而知了。然而,在她的耐心讲解下,敦越波掌握了许多语文基础知识和写作技巧。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了十多篇文章,其中《特殊的师生情》被刊登在2007年6月4日《辽河湾》上。家长为了表示对学校和她的谢意,多次骑车到校送来锦旗和感谢信。2012年教师节那天,敦越波把贾纯英给他讲课时的照片发给了辽宁电视台新北方栏目,借此栏目在全省观众面前表达对她的谢意。贾纯英还无偿当过30余人的手语老师,协助法院、派出所审理聋人案件几十余起,大会、小会都有她做手语翻译的身影。对毕业的学生,她还实施跟踪教育:找工作、介绍对象、结婚、生子、家庭矛盾,她都积极参与并帮助解决。
多少件令人揪心的往事,她都摇摇头,瞒着、扛着,一人默默地忍受,还时常替别的老师代课、顶课。为的就是对得起“人民教师”这一神圣的称号啊!凡是熟悉她的人,无不被她那执著旺盛的工作热情、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那一桩桩、一件件的感人事迹所感动。
爱的收获
伴随着残疾孩子们的成长,伴随着学校的发展,贾纯英为特殊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和热情,用自己一贯的扎实作风诠释了身为人师的道德风范,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绩,也收获了聋孩和家长对她的信赖和爱戴。她的学生一批批走出学校的大门,有的考入了特殊教育类大学,有的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品德高尚、身残志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她也曾获得营口市优秀园丁、师德标兵、三八红旗手、优秀班主任、辽宁省五一荣誉奖章、省师德标兵等诸多荣誉称号。她主持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专项研究的子课题《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快乐纵横数字体验》的研究,两年来所撰写的年度试验报告均被总课题组专家评为优秀实验报告,得到了课题组的充分认可。她所撰写的研究论文和教学设计均获一等奖,并在上海举办的课题综合活动中做经验介绍。与此同时,她在各项教育教学竞赛中也屡获佳绩:省级、市级、校级公开课均获一等奖;在营口市教育系统基本功竞赛、演讲比赛、说课比赛、自制教具和课件比赛、学校的各项比赛中均获得优胜个人的称号。她撰写几十余篇教育教学论文,有多篇分别发表在国家级和省级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教学刊物上,多篇获得国家省市不同的奖项。她的事迹以《她们的故事很普通》、《特教天地里的青年园丁》、《一颗慈母的爱心》等为题在《营口日报》上发表,并且营口电视台《营口新闻》和《滨城报道》栏目多次宣传她的事迹。
如今,年过五十岁、鬓发有些斑白的她仍然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她默默耕耘着、奉献着,把打开无声世界的钥匙交到了每一个孩子的手中,把人生的希望和信心注入了每一个聋儿的心田。她所做的这一切是源于党的教育和培养,源于营口特教环境的熏陶,源于她的师德与修养,源于一个个榜样的力量。特教工作早已成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她会用全部的爱继续谱写无声世界里动人的篇章。